摘要:打太極拳要不要用力呢。打太極拳還是要用力的。

打太極拳要不要用力呢?這是初學太極拳的人最爲普遍的問題,得到的答覆是“不用力”,“不可用力”。但是也有人說“不用力,怎麼可以練出功夫來呢”?因此,打太極拳要不要用力,就有兩個答案,一個是不用力,一個是用力。

茲將用力與不用力兩方面的理論依據,簡述如下:

打太極拳不可用力

其重要理論是:

1.張三丰《太極拳經》:“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是知太極拳是練意,不是練力。

2.王宗嶽《太極拳論》:“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這已說明打太極拳是不重視用力的。

3.楊澄甫《太極拳十要》其第六要:“用意不用力。”認爲練太極拳不使有絲毫之拙力,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束縛。

4.陳微明《太極拳問答》:問,“有人言,練太極拳仍須用力者,然否?”答:“太極拳論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太極拳之堅剛內勁,系由棠軟鬆開而生。練架子愈柔軟鬆開,則長內勁愈.....凡持用力之說者,大抵天生有點力量,喜持其力,或習過硬拳,不肯捨棄,故尚不能堅信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之說,雖練太極,終不能得太極最精妙之意也。”這對用力與不用力說得十分明白。

打太極拳還是要用力的

其重要理論是:

1.張三丰《太極拳經》:“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而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這是不是用力?又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所稱“將物掀起”、“加以挫之之力”,這不是“用力”是什麼?“形於手指”,是不是用力?

2.王宗嶽《太極拳論》:“英雄所向無敵。”不用力能所向無敵嗎?“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四兩與千斤固不成比例,但這四兩是不是力呢?用四兩之力將千斤之力撥開,這不是用力是什麼?不過這力不是拙力,而是智力巧力精神力罷了

3.《十三勢行功心解》:“力由背發。”這已說明發勁之時,力由背脊而出,不完全是兩手之勁。“全 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太極拳本屬內功拳,注重先天靈力,不尚後天拙力。我們不能說腹松淨,不存後天絲毫之拙力,是不用力,而全身意在精神培養先天之靈力,也能說是不用力嗎?

4.鄭曼青《鄭子太極拳十三篇》

(1)通玄實第二:“不用力者,不受人襲擊之力,此把握在我,是爲體,則較易耳。以四兩撥千斤,是爲用。四兩何能撥千斤,此權其重心,使之傾倒,然雖無四兩牽而撥之,亦必自倒。”這使之、牽而撥之,已明白說明在“用力”。

(2)別程序第十一:其一爲自肩至腕之舒筋法。“其法以舒腕爲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至柔而漸進,皆以曲中求直,厥形爲圓,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亦不可,終以舒筋至中指尖爲止,此爲一階一級”。這段文字中的“舒”字特別有意義。所謂“毫不用力”者,是叫你不要用後天之拙力,他並沒有叫我們不要用先天自然之力。

我們學拳的人,不可太於固執,不要專在字面上兜圈子。比如“有力”、“無力”、“用力”、“不用力”,依照字面來說,本來非常簡單,“有”就是“有”,“無”就是“無”,“用”就是“用”,“不用”就是“不用”。若要這樣解釋,“有力打無力”,是當然的道理,“用力勝過不用力”,也是當然的道理。可是在太極拳來說,便不能作如此解。“有”固然是“有”、“無”還是“有”。“用”固然是“用”,“不用”還是“用”,這樣說法,有時很難說得清楚,有時很難令人滿意,古有所謂“真經不落紙”,的確是很有道理。

打太極拳時全身鬆開,不要用力,這是學拳的人無有不知的事。但是如何松?松的深意何在?很少有人去追究。所謂“全身放鬆”,並不是叫你松得空空洞洞。如果你松到一無所有,那麼太極拳講求的“彈簧力”,又指的什麼呢?“松”,並非盲目的一鬆到底,要看情形而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