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想要培養孩子的整體行爲習慣是很容易的,特別是在3~6歲的階段,是孩子塑造品格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對父母講的話也是能記在心上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十分容易的,李玫瑾教授明確表示:父母可以使用“三不準”原則,從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在小時候不遵守規矩,長大後便會具有更多界限感,一旦孩子沒有規矩,便會以自我爲中心,導致孩子無組織、無紀律,從不明白什麼事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是不能做的,步入社會很容易被“坑”。

  近日,一名高三父母的採訪火了,她表示:孩子高考完我才明白,“學齡前”的培養有多重要!字字戳心。#育兒有方法#

  這位母親回顧了孩子的成長階段,發現孩子在高中時出現的“壞毛病”,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有。

  在孩子上高中之後,總是貪玩不務正業,不按時寫作業,每天不是睡覺就是玩,根本坐不住椅子。

  要明白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是很乏味的,一不留神成績便會稍落下一些,成績會顯示出來。#育兒爆文參賽#

  娃長大後的許多壞毛病,都是源自於“小時候”

  例如:不按時完成作業,不將心思放在學習上,這些多是因爲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這一點並不是長大後才能體現的,迴歸本源還是“小時候”造的孽。

  來自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在節目《開講了》中提到:孩子3~6歲是培養孩子行爲習慣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培養,若是這個階段父母不管,在孩子長大後再想去改就更難了。#育兒有方法#

  在孩子小的時候,想要培養孩子的整體行爲習慣是很容易的,特別是在3~6歲的階段,是孩子塑造品格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對父母講的話也是能記在心上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十分容易的,李玫瑾教授明確表示:父母可以使用“三不準”原則,從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三不準”原則

  一、不讓孩子產生懶惰、拖沓的行爲

  高爾基曾經說到:“時間是比較公平合理的,它不分高低貴賤,不多給任何人一絲機會,勤勞的人能夠收穫豐盛果實,懶惰者會留給他們滄桑白髮兩手空空。”

  相對於孩子來講,懶惰是一種源自心理上的拒絕情緒,主要表現在“不按時”寫作業,休息時間不規律,上學遲到,上課聽講走神溜號不專心等等。

  孩子從小懶惰對孩子而言沒什麼影響,但孩子長大後會因爲自身的懶惰而在生活與工作中買單。

  如何制止孩子的懶惰

  我們儘可能的使用小技巧來引導孩子改正“懶惰”的臭毛病。

  例如:教孩子多多讀書、從而擴大孩子的知識層面,從而擴大孩子的整體知識水準提升孩子的眼界,父母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勵志睡前小故事,讓孩子能夠理解勤奮的作用。

  二、制止孩子說謊

  來自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表示過:“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明白,什麼是事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誤的,在孩子犯錯後一定要及時告訴孩子,讓孩子將錯誤改正”;

  若孩子再犯父母可以適當的教訓孩子,只有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是錯誤的,時間一長便會成爲“定論”,包含思維習慣、行爲習慣、肢體記憶、這種習慣一旦形成便會伴隨孩子一生。

  孩子說謊話這件事,父母就應該在第一次的時候便需要及時制止,讓自家孩子明白這麼做是錯誤的,是無法被原諒的,父母若能夠及時糾正,孩子才明白迷途知返!

  三、要遵守定下的“家規”

  老話說:“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生活中處處需要規則來進行約束,我們只有按照規矩進行,人生纔會有只需,否則生活就會亂成一鍋粥。

  在小時候不遵守規矩,長大後便會具有更多界限感,一旦孩子沒有規矩,便會以自我爲中心,導致孩子無組織、無紀律,從不明白什麼事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是不能做的,步入社會很容易被“坑”。

  良好的行爲習慣乃是一個孩子成功的基礎,若沒有規矩約束孩子定不會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這些都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優良品質。

  若苦口婆心的給孩子聽,不如做給孩子看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只有父母在生活中可以以身作則,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慢慢孩子便能學着爸媽的樣子生活。

  於此之外,書中故事的主人公的做法,也是孩子爭先恐後模仿的對象,要知道優秀的孩子一定是用書本堆積起來的,書中的知識能夠融入孩子的骨血,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直到伴隨孩子的後半生。

  在面對年紀小、看不懂書籍的孩子,我們可以選擇益智的動畫片或簡單易懂的繪本;

  繪本中的故事通俗易懂,很適合年紀小的孩子,要明白精美的圖案和鮮豔的色彩更能夠激發孩子對繪本的興趣,書本里面的故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才更容易引起孩子內心的共鳴。

  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明確的將孩子的人生分爲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老話常講,3歲看小,孩子在3歲這個年齡段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除去基本的陪伴之外,更容易教育孩子表達情緒、與人溝通的能力。

  我們應儘早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以免孩子在將來長大後變得脾氣不好,若想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繪本是當代孩子必不可缺的。

  就如美國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乃是家長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選擇高品質的輔佐課外讀物

  有研究表明,從小給孩子聽睡前故事的孩子,情商及對新知識渴望會有很大程度的上升,我國心理學教授也表示:“在21世紀的今天,孩子的起步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成績,從小爲孩子講睡前故事並從小進行培養,這樣可以後天開發孩子的腦部發育”。

  在孩子3~6歲這段時間,大腦正處於高速運轉的情況,讓孩子從繪本故事中充分的調動腦部細胞,從而開發大腦的智商,從小看啓蒙繪本的孩子,會從小故事中收穫對新知識的渴望,上小學後專注力都不會差,從而避免了學習走神這類不良習慣的產生。

  父母若想孩子從小贏在起跑線,每天可以留出20分鐘與孩子一同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情商),還能激發孩子大腦智力,最重要的一點是有助於親子間情感的培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