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居正显然不能养虎为患,将铁锅卖给鞑靼部落,但若是断言拒绝此要求,则双方必然会激起矛盾,不利于明朝对边陲地区的统治,甚至一旦将对方逼急,鞑靼骑兵将会再次上演“抢锅大戏”,令长城内外生灵涂炭。张居正规定,凡是鞑靼部落的民众前来购买广锅,必须要携带旧铁锅“以旧换新”,否则双方的买卖行为便构成违法,一旦发现,必然会严加惩办。

张居正是一代名相,后世史学家对其评价极高。作为明王朝中后期的重要人物,张居正曾打过一场漂亮“铁锅战”,令长城内外烽火暂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口铁锅,又会如何影响大明的对外关系?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人氏,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少年时期聪明异常,在23岁时,就被授予庶吉士,并顺利进入翰林院。隆庆元年,张居正即被拔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开始正式进入内阁,参与朝事议政。六年之后,明穆宗驾崩,十岁的神宗皇帝即位,由大臣们加以辅佐,而张居正此时正式被任命为内阁首辅。

张居正在担任内阁首辅时,曾主抓朝廷一切军政要事,可谓是权倾一时。不过张居正并未因此而擅权,反而是主张积极改革,大力实行“一条鞭法”、整治官场问题,并强化内阁和六部的主事权力,将朝廷内多余的冗官裁撤,令朝廷内外一片清明。

通过张居正对政治、经济、军事的一系列改革,明王朝内部的社会矛盾开始有所缓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还令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史称“万历中兴”。

虽然后世对张居正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对于其本人的政治头脑、远大眼光,却没有太多的非议。至于为何史学家们会对此问题表示高度一致?我们可以从一件“小事”上,发现他出类拔萃的地方。

一直以来,明王朝最强的敌人,还是北方的蒙古势力。在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元朝的统治推翻,令其皇室成员北逃至大漠继续组成流亡国家,史称“北元”。在此之后,北元再度分裂,变成鞑靼部落、瓦剌部落以及兀良哈部落,三股势力一直侵扰明朝边境,令长城内外烽火不断。

鞑靼部落的骑兵们,在侵扰明边境村庄时,往往会将各种财物洗劫一空,尤为重要的是,这些骑兵们还喜欢将百姓烹饪的铁锅带走,甚至被明军追剿时,他们宁可丢掉金银珠宝,也不肯将铁锅轻易放弃,这令当时的明军将士百思不得其解。

不过在明军强大的征伐与威慑之下,鞑靼部落最终还是接受了明朝廷册封,双方开始进入短暂的和平期,甚至在长城沿线一带,还形成了“互市”的局面。战争虽然业已消除,但是鞑靼部落却依然对铁锅十分感兴趣,甚至几次向张居正提出要求,需要在互市商品中加入铁锅一项。鞑靼部落首领的要求,张居正自然不能同意,因为他已经看出了对方的心思。鞑靼部落首领之所以会如此迫切的需要铁锅,正是准备将其熔掉打造兵器,而这恰恰是明朝担心的隐患所在。

张居正显然不能养虎为患,将铁锅卖给鞑靼部落,但若是断言拒绝此要求,则双方必然会激起矛盾,不利于明朝对边陲地区的统治,甚至一旦将对方逼急,鞑靼骑兵将会再次上演“抢锅大戏”,令长城内外生灵涂炭。张居正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将铁锅卖给鞑靼部落,但是此铁锅非彼铁锅,张居正同意卖给对方的铁锅,正是广东所产的“广锅”。历史书上曾对广锅有过介绍,认为广锅是难以被熔化而锻造兵器的。

不过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成立,因为从物理理论上来讲,广锅虽然普遍较薄、导热性良好,但是其内所含铸铁量仍然较高,通过一系列的锻造,还是可以将其内的碳元素燃烧掉制成熟铁,而熟铁正是制造兵器的主要原材料。

在明清时期,广锅的名声极大,甚至广东佛山地区,还被作为清代皇室御用定制的铁锅生产地。广锅以“红模铸造法”制作而成,该法过程复杂,却相当实用,据古书资料记载,最优质的广锅,竟然能够达到两毫米的厚度。正因如此,广锅才以铁质薄、价格便宜、经久耐用等特点,一直受到民间百姓的青睐。张居正允许互市贸易广锅,最大的目的,就是将铁器的流失量降到最低。

张居正的第一条妙计出来了,只卖给对手轻巧的广锅。

更重要的是,贸易广锅绝非张居正的“撒手锏”,另一项贸易政策的出台,才显现了张居正真正的智慧。张居正规定,凡是鞑靼部落的民众前来购买广锅,必须要携带旧铁锅“以旧换新”,否则双方的买卖行为便构成违法,一旦发现,必然会严加惩办。

张居正此举,正是第二条妙计:抓住了鞑靼百姓急需铁锅的心理,以己方最轻的广锅,换取对方铁的分量较重的普通锅。

明朝不仅在生意上大赚特赚,而且还暗中减少了鞑靼部落所获取的生铁量,无形中给对手造成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张居正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场边陲隐患,并将对手的威胁降至最低,而所使用的道具,无非是一口炒菜烧饭的铁锅而已。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