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居正顯然不能養虎爲患,將鐵鍋賣給韃靼部落,但若是斷言拒絕此要求,則雙方必然會激起矛盾,不利於明朝對邊陲地區的統治,甚至一旦將對方逼急,韃靼騎兵將會再次上演“搶鍋大戲”,令長城內外生靈塗炭。張居正規定,凡是韃靼部落的民衆前來購買廣鍋,必須要攜帶舊鐵鍋“以舊換新”,否則雙方的買賣行爲便構成違法,一旦發現,必然會嚴加懲辦。

張居正是一代名相,後世史學家對其評價極高。作爲明王朝中後期的重要人物,張居正曾打過一場漂亮“鐵鍋戰”,令長城內外烽火暫熄。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一口鐵鍋,又會如何影響大明的對外關係?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爲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北人氏,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張居正少年時期聰明異常,在23歲時,就被授予庶吉士,並順利進入翰林院。隆慶元年,張居正即被拔擢爲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開始正式進入內閣,參與朝事議政。六年之後,明穆宗駕崩,十歲的神宗皇帝即位,由大臣們加以輔佐,而張居正此時正式被任命爲內閣首輔。

張居正在擔任內閣首輔時,曾主抓朝廷一切軍政要事,可謂是權傾一時。不過張居正並未因此而擅權,反而是主張積極改革,大力實行“一條鞭法”、整治官場問題,並強化內閣和六部的主事權力,將朝廷內多餘的冗官裁撤,令朝廷內外一片清明。

通過張居正對政治、經濟、軍事的一系列改革,明王朝內部的社會矛盾開始有所緩和,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還令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史稱“萬曆中興”。

雖然後世對張居正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對於其本人的政治頭腦、遠大眼光,卻沒有太多的非議。至於爲何史學家們會對此問題表示高度一致?我們可以從一件“小事”上,發現他出類拔萃的地方。

一直以來,明王朝最強的敵人,還是北方的蒙古勢力。在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將元朝的統治推翻,令其皇室成員北逃至大漠繼續組成流亡國家,史稱“北元”。在此之後,北元再度分裂,變成韃靼部落、瓦剌部落以及兀良哈部落,三股勢力一直侵擾明朝邊境,令長城內外烽火不斷。

韃靼部落的騎兵們,在侵擾明邊境村莊時,往往會將各種財物洗劫一空,尤爲重要的是,這些騎兵們還喜歡將百姓烹飪的鐵鍋帶走,甚至被明軍追剿時,他們寧可丟掉金銀珠寶,也不肯將鐵鍋輕易放棄,這令當時的明軍將士百思不得其解。

不過在明軍強大的征伐與威懾之下,韃靼部落最終還是接受了明朝廷冊封,雙方開始進入短暫的和平期,甚至在長城沿線一帶,還形成了“互市”的局面。戰爭雖然業已消除,但是韃靼部落卻依然對鐵鍋十分感興趣,甚至幾次向張居正提出要求,需要在互市商品中加入鐵鍋一項。韃靼部落首領的要求,張居正自然不能同意,因爲他已經看出了對方的心思。韃靼部落首領之所以會如此迫切的需要鐵鍋,正是準備將其熔掉打造兵器,而這恰恰是明朝擔心的隱患所在。

張居正顯然不能養虎爲患,將鐵鍋賣給韃靼部落,但若是斷言拒絕此要求,則雙方必然會激起矛盾,不利於明朝對邊陲地區的統治,甚至一旦將對方逼急,韃靼騎兵將會再次上演“搶鍋大戲”,令長城內外生靈塗炭。張居正思來想去,最終還是決定將鐵鍋賣給韃靼部落,但是此鐵鍋非彼鐵鍋,張居正同意賣給對方的鐵鍋,正是廣東所產的“廣鍋”。歷史書上曾對廣鍋有過介紹,認爲廣鍋是難以被熔化而鍛造兵器的。

不過這種說法似乎並不成立,因爲從物理理論上來講,廣鍋雖然普遍較薄、導熱性良好,但是其內所含鑄鐵量仍然較高,通過一系列的鍛造,還是可以將其內的碳元素燃燒掉製成熟鐵,而熟鐵正是製造兵器的主要原材料。

在明清時期,廣鍋的名聲極大,甚至廣東佛山地區,還被作爲清代皇室御用定製的鐵鍋生產地。廣鍋以“紅模鑄造法”製作而成,該法過程複雜,卻相當實用,據古書資料記載,最優質的廣鍋,竟然能夠達到兩毫米的厚度。正因如此,廣鍋才以鐵質薄、價格便宜、經久耐用等特點,一直受到民間百姓的青睞。張居正允許互市貿易廣鍋,最大的目的,就是將鐵器的流失量降到最低。

張居正的第一條妙計出來了,只賣給對手輕巧的廣鍋。

更重要的是,貿易廣鍋絕非張居正的“撒手鐧”,另一項貿易政策的出臺,才顯現了張居正真正的智慧。張居正規定,凡是韃靼部落的民衆前來購買廣鍋,必須要攜帶舊鐵鍋“以舊換新”,否則雙方的買賣行爲便構成違法,一旦發現,必然會嚴加懲辦。

張居正此舉,正是第二條妙計:抓住了韃靼百姓急需鐵鍋的心理,以己方最輕的廣鍋,換取對方鐵的分量較重的普通鍋。

明朝不僅在生意上大賺特賺,而且還暗中減少了韃靼部落所獲取的生鐵量,無形中給對手造成了釜底抽薪的效果。

談到這裏,我們不得不承認,張居正的確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他巧妙地化解了一場邊陲隱患,並將對手的威脅降至最低,而所使用的道具,無非是一口炒菜燒飯的鐵鍋而已。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