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夠官居宰相的人,不僅要靠才華,更要靠爲人處世的領悟能力。公孫弘就是這樣一位典型代表,一開始他進京當官時,雖然能力突出,但是仕途不順,直到他的友人送給他一個撲滿,令他悟到了爲官的真諦,最後才成爲名相。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爲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公孫弘是西漢時期非常有名的一位臣子。他小時候就喜歡讀書,當了小小的官吏。他的親生母親去世後,公孫弘非常孝順,恭敬地給母親守孝。後來他的後母也進門了,雖然古人講究“孝道”,但是也分親生母親和後母,所以古人對待後母可能沒那麼盡心服侍,不過公孫弘不是這樣一個人,他仍然恭恭敬敬守在後母的病牀前,整整伺候了三年。

很快的,公孫弘的名聲也傳了出去,在漢武帝時期,他先後二次被國人推薦徵爲博士,後來,他又憑藉着自身的能力快速晉升,從待詔金馬門擢升爲三公之首,封平津侯。之後,他藉助出衆的能力晉升御史大夫、丞相之職。

可以說,公孫弘是西漢建立以來,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爲西漢後來“以丞相褒侯”開創了先例。當然了,公孫弘本人在文學上也有不少成就,他還著有《公孫弘》十篇,深刻研究儒學文化,爲儒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簡直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奇人。

公孫弘並不是在官場上一帆風順的。他年輕的時候,是個炮仗脾氣,曾經因爲違背律法而被免職,如此莽撞的性格,怎麼一步步成爲名相的?公孫弘改過自新,其實應該和他的朋友鄒長倩有關。據記載,公孫弘在第二次被舉薦賢良入京之時,他的好友鄒長倩送給他一枚撲滿。什麼是撲滿?其實就是我國古代人民儲錢的一種盛具,就像是我們現代人用的“儲蓄罐”。

畢竟我國古代有二千多年時間流通並使用“方孔圓錢”,古人們爲了方便存錢,就用“陶”製作成罐形的器具,然後再在頂端開一條小口,方便銅錢從這裏投進去。古人是用“陶”製作的,所以裝錢的只有入口,沒有出口。等錢裝滿後,怎麼把錢拿出來?古人只能把它敲碎,再取出存儲的錢,也就是他們說的“滿則撲之”,所以取名“撲滿”。

年輕時的公孫弘家境貧寒,又在官途上喫過虧,所以好友鄒長倩送他出門時,也帶上一個撲滿給他,並在贈詞中說:“……撲滿者,以土爲器,以蓄錢,具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土,粗物也,錢,重貨也。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敗,而不可誡與?”

這幾句話的意思很簡單,也就是說撲滿是用土(象徵不上檔次的人)製作的,只能存錢不能取錢,正是因爲它只入不出,所以滿了之後纔會被打碎,如果人也是這樣,只知道斂財不知道散佈財富,是不是也會像撲滿一樣被打破?這幾句話給年輕聰慧的公孫弘帶來很大的震撼。

後來公孫弘東閣待賢時,他自己過得非常節儉。他的喫穿用度都是很樸素的,他每天蓋布被睡覺,不用達官貴人蓋的錦被,還喜歡喫粗糧,從來不浪費糧食,出行的工具也不敢鋪張浪費,讓身邊的人都對他很佩服。然後,他將省下來的俸祿用在了招待人才上。他很喜歡將那些有某種優點,或者一技之長的人,放在接士館好好接待。然後再將這些人才好好培養,供皇帝挑選,這樣的做法很快就贏得了天下人的信服和皇帝的喜愛。

憑藉着出衆的能力和皇帝的喜愛,公孫弘封侯拜相。他在職期間,更是不願忘記“撲滿”的教訓,不僅在錢財上不貪心,很喜歡和大家分享,更是在用人上很包容機智,他廣招賢士,用人唯賢。當然了,他本人也將空餘的時間都放在關注民生上,當他注意到“儒學”對民衆的重要性時,更是主動推廣儒學,讓全國上下達到了更平和的社會風氣,真是令人欽佩。

所以,公孫弘不僅不聚斂錢財,更是不忘記爲國家培養賢才,而是用更包容的心態分享財富,舉薦賢才,纔沒有招致“滿則撲之”的大禍,平平安安度過了他的一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他真是有大智慧的人。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