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乾隆皇帝即位後,他發現自己的父親——雍正帝,所編修的《大清會典》皇帝所用的御寶有29枚,但是皇宮內儲存的玉璽數量卻非常雜亂,他們也沒有固定作用,乾隆認爲數量不清晰的玉璽會影響清朝統治,他想定下一個更明確的數字,定多少好呢。當乾隆皇帝對玉璽數字的設置祕密公開時,我們對乾隆的心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玉璽”指皇帝的玉印,它是至高權力的象徵。比如:乾隆皇帝一人就擁有25方玉璽,它們用料珍貴,意義非凡,各有各自的名字。代表着不同作用的25枚玉璽背後,卻藏着一個少人知道的祕密。乾隆爲何不雕26方,或者更多方的玉璽?小編這就來爲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古代皇權的代表符號有很多。比如龍袍、龍椅、紫禁城等等……其中,最令古人敬仰的皇權代表物品之一就是玉璽。古人甚至認爲,若是當朝皇帝沒有傳國玉璽就不是“正統”,這就造成了很多搶奪皇權的起義軍首領,會在第一時間拿走唯一的玉璽,彷彿只要玉璽在手,皇權就已經歸自己了一樣。而清朝的乾隆皇帝,想要集中皇權,加強統治,也在玉璽上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破解玉璽的唯一性——增加玉璽數量,不讓唯一一枚玉璽代表所有皇權等等。

在乾隆時期,他甚至連連收集、製作了25方玉璽。御寶的質地有玉質、金質、楠檀香木,鈕有二交二龍、盤龍、蹲龍等等,其質地、花樣各有特色,乾隆皇帝卻只在數量上下了死命令——御寶定爲“二十五”。也就是說,乾隆皇帝規定他的玉璽只有25方,不可以多也不可以少,它們分別是: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皇帝之寶二方、天子之寶等等……

每一方玉璽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比如他給某個宮殿寫匾額題字了,就蓋“大清嗣天子寶”,用來宣傳國家典章制度時,就蓋“垂訓之寶”……從此以後,這25方寶璽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一直沿用至宣統末年。不過很多人也產生了一個疑問,爲何玉璽數量一定要固定在25個,不是26,也不是28個?

對於這種疑惑專家們給出了兩種答案。一個說法是,乾隆是有自知之明的。因爲乾隆皇帝即位後,他發現自己的父親——雍正帝,所編修的《大清會典》皇帝所用的御寶有29枚,但是皇宮內儲存的玉璽數量卻非常雜亂,他們也沒有固定作用,乾隆認爲數量不清晰的玉璽會影響清朝統治,他想定下一個更明確的數字,定多少好呢?畢竟明朝的時候,一共是25個印,乾隆皇帝不願意超過前朝,他也就定下了25這個數字。

還有一種說法很有趣。乾隆去世後,人們在清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他所寫的另一篇文章《匣衍記》。文章內容涉及到“密用姬周故事”。這句話涉及到一個典故,其中的“同姬姓”和周代有比較大的聯繫。衆所周知,周平王東遷時,東周的歷史上有25個王,這種制度相沿了五百多年。而乾隆皇帝所說的“密用姬周故事”,或許就是指東周二十五王。

爲什麼乾隆一定要探究東周歷史?畢竟歷史上的東周是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公分西周和東周兩個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中華古代歷史雖然長達數千年,卻也出現了衆多古代朝廷,每一個朝廷的傳承時間都不是很久。比如曾經繁華的唐朝存活了289年,共產生了21位皇帝,而朱元璋創立的明朝也只存活了276年。縱觀歷史潮流,就會發現“周”能夠存活791年簡直是奇蹟。當乾隆皇帝再聯想到自己的古代朝廷時,這位萬歲爺並不敢狂妄自大,他對於古代王朝的命數,心裏是清楚得很,所以聯想到存活時間最久的周朝,乾隆不敢設立超過“25”的印璽數字,真是小心謹慎。

當乾隆皇帝對玉璽數字的設置祕密公開時,我們對乾隆的心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不愧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壽命最長、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位萬歲爺無論是對外統治,還是對內管理都有顯赫的成就,畢竟他是一個連玉璽數字,都經過深思熟慮的皇帝,很顯然,他要不能成功,那可就是奇怪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