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博物館的專家介紹,這件金烏瓦當出土於陝西淳化的漢代甘泉宮遺址。如今,考古專家們在甘泉遺址不斷能出土秦磚漢瓦,以及其他的祭祀遺蹟,說明古人通過祭祀祈求光明和美好是一種傳統禮制,讓我們對古人的思想文化也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數百家之多,其中不乏一些頗有看頭的專題博物館,比如大觀園旁邊的古陶文明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專家學者和陶器文化愛好者的必去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該博物館有一件特別的瓦當,被譽爲“鎮館之寶”,究竟它有什麼奧祕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揭祕之前,小編先給您說說古陶文明博物館,因爲它絕對讓您大開眼界。據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古陶文明博物館於1997年建成開放,並且在開放之初就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時也憑藉着3000多件古陶文物,成爲了國內最大的陶器文化專題博物館之一。隨着社會的發展,古陶文明博物館爲了滿足廣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還推出了一系列特色展覽,比如"彩陶淵藪","瓦當大觀"和"古陶序列"等。另外,也爲專家研究古陶器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不過其中最讓人驚奇的還是該館的“鎮館之寶”—西漢金烏瓦當。

對於瓦當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屋檐上的部件,不僅能起到遮風擋雨的作用,還有一定的裝飾效果。古陶文明博物館的這件瓦當爲圓形,直徑約21.5釐米,厚度約4.5釐米,因爲中間浮雕了一隻金烏而得名“金烏瓦當”。或許您看到這裏就納悶了,一塊“破瓦”有什麼稀奇的呢?其實,這件瓦當意義非凡。

第一:代表甘泉宮。

據博物館的專家介紹,這件金烏瓦當出土於陝西淳化的漢代甘泉宮遺址。在《漢書·郊祀志》中記載,“(武帝)作甘泉宮……而置祭具以祭天神”。由此可見,甘泉宮是武帝時期的祭祀場所,因此它的修建規模必然不一般。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專家們對甘泉遺址進行了考察,發現它北面的城牆就長達1900多米,同時專家們還發現了灰燼,也佐證了甘泉宮毀於大火的記載。雖然我們已經無法再現甘泉宮的輝煌,但通過出土的瓦當還能想象它昔日的莊嚴肅穆。因此,這件出土於甘泉宮遺址的金烏瓦當,就成爲了它的最佳代言人。

第二:代表圖騰。

在《山海經》中記載,金烏即三足鳥,是古代神話中的駕馭日車的神鳥。在考古發現中,金烏不僅出土過三足的,還有兩足和一足的,比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上就有一隻二足金烏,也算是一種圖騰的象徵,因此金烏瓦當上的金烏也可以說是一種圖騰。值得一提的是,史料中記載金烏“可以御火”,也就是能起到防火作用,故此,古人在瓦上刻上金烏,或許也是希望它能御火,但結果表明金烏並沒起到防火作用。

第三:祈求光明和美好。

上文提到,甘泉宮是漢代祭祀的宮殿,但其實它作爲祭祀場所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即“黃帝以來祭天圜邱”。另外,秦朝時還在此修建了林光宮作爲祭祀宮殿,後來漢承秦制又沿用該處作爲祭祀宮殿,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命名爲甘泉宮。如今,考古專家們在甘泉遺址不斷能出土秦磚漢瓦,以及其他的祭祀遺蹟,說明古人通過祭祀祈求光明和美好是一種傳統禮制,讓我們對古人的思想文化也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

不管怎麼說,每一件文物都是獨獨一無二的,哪怕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也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不僅值得我們去收藏,也更值得去深入研究,發現其中的奧祕所在,從而去探明千百年前歷史的真實面貌。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