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好媽媽懂得“鼓勵孩子”。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如果在嬰兒時期長期母嬰分離,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精神創傷,也是成年後一些異常行爲的根源,所以,無論生活如何艱難,都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即使要工作,也要每天抽出時間陪孩子,不要把孩子長期送給老人,或者其他人看護和照顧。

 寶寶是媽媽們的小天使,那麼在生活中,需要寶媽們用心的照顧寶寶,把自己的愛全都投放到寶寶身上,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做呢?

1、母乳餵養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研究表明,母乳餵養的嬰兒更加聰明健康,在成年後患糖尿病、消化道等疾病的概率更低,所以,媽媽應該給予孩子母乳餵養,至少六個月,有條件的建議喂到自然離乳。

2、3歲前自己帶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如果在嬰兒時期長期母嬰分離,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精神創傷,也是成年後一些異常行爲的根源,所以,無論生活如何艱難,都應該把孩子帶在身邊,即使要工作,也要每天抽出時間陪孩子,不要把孩子長期送給老人,或者其他人看護和照顧。

3、像孩子一樣陪孩子玩

這裏說的像孩子,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忘記自己是一個大人,和孩子做遊戲、打鬧,滾作一團,其實這個時候是最快樂的,大人快樂,孩子也快樂。

4、每天給孩子讀書,讀故事

不要想着給孩子灌輸知識,拋開功利化的想法,就是給孩子講故事,每天晚上給孩子讀睡前故事,親子閱讀不僅使媽媽和孩子更加親密,也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童年時媽媽講的故事,其實是對孩子一生的滋養。

很多名人在回憶童年時,會講到媽媽講故事對自己的影響,不要用手機APP,也不要動畫或音頻,媽媽給孩子讀書、陪孩子讀書,孩子的心靈會更加豐富,對美的感知也會更敏銳。

5、陪孩子塗鴉

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塗鴉,,在紙上、在牆上、在書上,甚至在自己的皮膚上,其實塗鴉也是想象力的開發,也是手指靈活度的鍛鍊,是對美的渴求與探索,陪孩子塗鴉其實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過程。

其實塗鴉能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使孩子身心更加健康的發展。

6、帶孩子認識植物和動物

認識自然、探索自然,對孩子是非常好的教育,自然是一部永遠也翻不完的大書,孩子們對自然充滿好奇,帶孩子認識植物,認識動物,培養孩子對自然的興趣,其實也能帶來很大的樂趣。

7、陪孩子撿樹葉

在秋天的時候,陪孩子撿起落葉,帶回家,根據形狀進行分類,或者用筆畫下落葉,或者用落葉製作各種創意工藝品等,非常有趣。提高了孩子的鍛鍊動手能力,其實也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玩兒法。

8、用心給孩子做早餐

記得看過一個報道,一位日本的媽媽,每天堅持給孩子做創意早餐,做了一千多道,從來不重樣,用心給孩子做早餐,給孩子的不僅是營養,更是培養孩子對食物的興趣,對生活的熱愛。

9、愛孩子的爸爸

有人說夫妻感情比親子關係更重要,如果夫妻感情好,家庭穩定、氣氛溫馨和諧,就能夠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反之,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髮育。所以,愛孩子,首先要愛孩子的爸爸。

10、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這是充分尊重孩子的表現,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也是尊重孩子,會讓孩子更加獨立和負責。

11、 好媽媽懂得“忘記自己的不愉快” 

媽媽在進家門之前,務必提醒自己:忘掉單位裏所有不愉快的事情,現在開始承擔的是媽媽的角色了。孩子需要媽媽很快樂,千萬不要把與孩子無關的壞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爲孩子是無辜的。

12、好媽媽懂得“鼓勵孩子”

當孩子興致沖沖地告訴媽媽他今天在學校得了一顆五角星或是小紅花的時候,千萬不要表現出厭煩或者不屑一顧,一定要和孩子一樣高興,並表揚他。最好的做法是說能不能讓媽媽看看,要與他分享這個快樂,因爲小小的榮譽對孩子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

13、媽媽懂得“淡定” 

當孩子告訴媽媽今天考試沒考好時,媽媽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情緒,絕對不能發火或臉色陰沉,孩子這時正緊張地觀察着媽媽的臉色呢。所以,媽媽最好表現得沒什麼情緒變化,讓孩子把卷子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分析錯在哪兒。要是孩子已經明白了錯在哪兒,媽媽也不必再糾纏。但最後要鼓勵他:你看,你弄明白了下次考試就不會錯了。媽媽要是感到自己無法控制情緒,就去衛生間洗把臉,照照鏡子,做幾個深呼吸。

14、媽媽懂得“適時沉默” 

好媽媽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語言的數量,千萬不要嘮叨。事實上,最讓孩子害怕的是媽媽的沉默,所以,與其嘮嘮叨叨地對孩子說個沒完,不如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再引導他該怎麼做。母親的適時沉默比繼續說話更有用,此時“無聲勝有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