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6月2日電 題:探訪安徽脫貧攻堅中的“高校力量”

中新社記者 吳蘭

當前,在中國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高校已成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坐落於安徽合肥的安徽農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數年如一日深耕鄉村,從源頭育智送技,扶一方產業,富一方民衆。

有技方能生財

站在比自己高的聖女果架前,安徽省定遠縣西卅店農民臧加超說起滴灌、水肥配比等農業技術知識如數家珍。

臧加超說:“這個品種聖女果單株產量10公斤,一畝地種植2200顆。”

但三年前,種了幾十年蔬菜的臧加超對“技術”仍是一頭霧水。臧加超介紹,2017年因爲收成不好,“直接丟了”90畝蔬菜基地,來到試驗站附近租了56畝土地,想來“蹭”這裏教授們的技術。

臧加超所說的“試驗站”,是指安徽農業大學江淮分水嶺綜合試驗站。

安徽農業大學校長夏濤介紹,爲了給貧困地區提供駐地平臺支撐,2013年以來,該校在金寨、定遠等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建立8個試驗站,站內成立若干個聯盟,每個聯盟的首席專家都是教授領銜,爲當地產業發展提供“保姆式”服務。

“原來喫虧就喫虧在沒有技術。”臧加超說,在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試驗站蔬菜產業聯盟首席專家徐文娟的技術幫扶下,這兩年經濟效益相當好。

穿西服也能養鵝

“如果不是張教授幫我窖藏了2000多噸的青貯玉米,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萬只種鵝會餓出問題,損失起碼上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定遠縣鑫羽鵝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敬玉說。

“人家是新科技,我們畢竟是土法養殖,規模化、生態化還得靠科技。”楊敬玉所說的“張教授”,是指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安徽農業大學江淮分水嶺綜合試驗站站長張子軍。

“以前忙的時候兩三天都不能睡覺,現在穿西服也能養鵝。”楊敬玉直言養鵝的“閒”“忙”之變,是由於教授們介入的“科技力量”。

除了幫當地民衆出妙招“青貯”,張子軍還忙着選育優質羊。他有一個目標,把江淮分水嶺地區建成跟歐洲一樣美的農場。

如今,試驗站旁千餘隻綿羊漫步草地,有低頭喫草,有咩咩歡叫。

專家的話真管用

安徽省金寨縣大畈村平均海拔600米,葉乃軍就住在這個高寒山區貧困村。

五年前,葉乃軍全家人一年純收入不足5000元。第一次聽到安徽農業大學駐金寨縣大畈村扶貧專家們轉型建議時,他直言“我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也沒弄出個名堂,你們幾個專家隨便講幾句話就有用?”

後來按照產業聯盟專家的建議,試種10餘畝高山茭白,葉乃軍第一年就賺了四萬多元。嚐到甜頭後,將種植規模擴大到40餘畝。

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操海羣說,“綜合試驗站”就像一個個“科技前哨站”,建在田間地頭,打通了農業科技創新“最初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通道。

學校建到家門口

合肥工業大學副校長季益洪說:“教育扶貧承載着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大使命。”

在靈璧縣黃灣鎮沙壩村村委會主任劉安傑看來,由合肥工業大學投資建在村裏的幼兒園,爲農家孩童走好人生第一步提供了最好的“扶助”。

2019年5月,合肥工業大學又一定點扶貧項目落地靈璧,該校技師學院靈璧分院掛牌,首屆580餘名當地青年開始系統地學習現代製造技術。

靈璧縣委書記劉博夫說:“這意味着,未來從靈璧走出的不再是沒有一技之長的普通農民工,而是具有現代工業教育背景的高級藍領。”(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