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出过不少天才少年,这其中有人成了“伤仲永”,也有人一路高歌,稳步上升。今天要说的这个少年却有些特殊,他就是谢彦波。
谢彦波在11岁的时候就直接被中科大的少年班录取了,一时间震惊全国,激励了不少中国人主动接触科学知识,说的厉害一些,谢彦波也算得上是当时的改革先锋了。
在中科大的大学生活里,谢彦波也没有懈怠学习,16岁的时候他就把本科所有的知识都学完了,直接进入了中科院读起了研究生,之后又拿到了中科院的博士学位。
此时的谢彦波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的内心充满着无限的科学激情,谢彦波怀揣着梦想从中科院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来追寻他的偶像安德森教授。
接连跳级的谢彦波已经成了中国科研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人们都觉得这个孩子是中国以后拿诺贝尔奖的一大希望。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美国学习了几年的谢彦波突然被接了回来,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人们的眼前。
人们都说谢彦波和安德森教授产生了矛盾,还有人猜测谢彦波对安德森教授动了手,一时间众说纷纭,没人能把具体的真实情况说个明白。
直到几年之后,谢彦波的同班同学王永才站出来和大家说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一心想追随安德森的谢彦波一开始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进入安德森的班里,正当他在别的教授班级里按部就班的学习时,安德森突然对他抛来了橄榄枝,通过了他的入学申请。
天资聪颖的谢彦波很快就在普林斯顿崭露头角,一路顺利地走到了毕业论文阶段,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篇谢彦波打磨了一次又一次的毕业论文出了岔子。
谢彦波一心只有科研,并没有对当时的学术学派有太多了解,他在想出一个课题之后就立刻动手,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课题是不是与自己导师所主张的理论相契合。
就这样,谢彦波写了一篇和安德森学说完全不一样的论文,安德森不好意思直接将自己学派的问题挑明,就拿着英语不好的借口让谢彦波回去修改。一根筋的谢彦波就真的将这篇文章的英文修辞改了一遍又交了上去。
安德森不停地找各种借口,还委托别的教授帮谢彦波答辩,但是谢彦波就是不罢休,一定要让安德森做自己的毕业导师,这样一来二去,二人就杠了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国内相关部门不得不将谢彦波带回了国。
别人碍于安德森在学术的威望,也没有人再去过问谢彦波的学术研究。谢彦波就这样被雪藏了起来,现如今只能生活在学校公寓楼里,教书为生。
虽然说学术研究确实不应该分学派,但是谢彦波现如今的遗憾很大一部分都是他情商过低造成的。如果他不是那么横冲直撞,能够听懂安德森话里哪怕一点弦外之音,现如今的情形就会不一样。
而我们也只能为几十年前的那个熠熠生辉的少年叹一口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