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时苏军还开挖地道,把“巴甫洛夫”大楼和周围的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为掎角的防御体系,人员和装备可以在地道里面移动而不会暴露在德军的炮火之下。苏军坚守了“巴布洛夫”大楼58天,直到德军被赶出了这个区域。

原标题:巴甫洛夫大楼!比要塞还坚固的“宿舍楼”,23名苏军官兵坚守58天

“巴甫洛夫”大楼原来只是一栋坐落于伏尔加河畔马马耶夫岗上的一座四层员工宿舍楼。如果没有战争,这幢普通的宿舍楼,或许只是承担起提供住宿的任务,然后走向被拆解的命运。

但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尤其是当德国人将斯大林格勒作为重点进攻的方向后。这幢普通的宿舍楼,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改变。1942年6月28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后,德国人先是对斯大林格勒狂轰乱炸,之后苏德两军在这座伏尔加河河畔的城市内进行惨烈的巷战,整个城市也被化为一片废墟,但是“巴浦洛夫”大楼却挺了过来,成为了马马耶夫岗上极少数还屹立着的建筑物。

这样一来,“巴普洛夫”大楼就成为了伏尔加河畔上一个绝好的制高点:本来马马耶夫岗就是一块高地,而大楼又是岗上幸存建筑中最高的。大楼的位置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从这里向西、向南、向北都有开阔的视野,俯瞰一月九日广场,可将方圆一公里的场景尽收眼底。在它的东面不远处,就是伏尔加河上苏军仅剩的一个由东岸向西岸补给的码头,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苏德双方谁占领了这栋大楼,都将会是一个极好的炮兵观测点进攻出发点。

德军先占领了大楼,但是并未认识到这座大楼的重要性,因而防守松懈,夜间被巴甫洛夫中士带领的六人突击小队夺回。中士立刻就认识到了这座大楼的重要性,随即呼叫后防部队支援,苏军迅速派遣援兵占领大楼。德军意识到了失误,发起了反击,但被苏军击退。苏军就此在这座大楼里站稳了脚跟,成为苏军重要的防御支撑点。这座大楼从这时开始就被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苏军迅速开始对大楼加强防御,驻守大楼的苏军增加到一个排25人,武器包括迫击炮,反坦克枪和重机枪。他们在墙上凿出了枪炮射击孔,把楼板凿开打通上下的通道,在天花板上开洞布置迫击炮,在大楼周边埋设地雷,架设铁丝网和路障。同时苏军在这里设立了炮兵观测点,利用视野优势呼叫后方炮兵打击德军。

同时苏军还开挖地道,把“巴甫洛夫”大楼和周围的建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互为掎角的防御体系,人员和装备可以在地道里面移动而不会暴露在德军的炮火之下。苏军甚至在地下室里设置了,备有跳棋、骨牌、留声机和各类书籍。

德军也集结兵力试图重新夺回大楼,德军先用飞机大炮轰击大楼,但是仅炸塌了部分外部结构,大楼的主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仍然完整。而德军也不愿意彻底炸掉这个宝贵的观测点。所以用步兵配合装甲兵和炮兵发起多次猛攻,甚至曾一度攻入大楼,但是都被苏军击退。

苏军坚守了“巴布洛夫”大楼58天,直到德军被赶出了这个区域。作为防御支撑点牢牢钉死了德军。期间虽然有多名指挥官指挥过大楼的防守,但是大楼始终以“巴甫洛夫”来命名。

如今,巴甫洛夫大楼仍然耸立在伏尔加河旁,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景画纪念馆和纪念碑一起,成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重要纪念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