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諾威被吞併本質上是俾斯麥爲首的普魯士高層對德意志貴族和德意志民族主義者間互相讓步的結果。
衆所周知當時德意志地區的反普三豪傑就是奧,薩,漢三國,薩克森和漢諾威各自作爲當時南德北德最大的反普邦國,與奧地利並肩與普魯士爲首的其他德意志邦國2心鬥角,在1848年-1850年,在奧地利的挑唆下這兩貨甚至直接退出了德意志聯盟。奈何普魯士那時內憂外患只能忍氣吞聲受這奇恥大辱。
普奧戰爭之後,奧地利兵敗薩多瓦,薩漢兩國面臨滅國之境,本來普魯士內部的確是想直接把薩漢兩國直接吞併的,因爲普魯士一直都很喜歡搞兼併這一套。
但俾斯麥權衡再三,如果把兩大王國直接吞併可能會開一個很不好的頭,像梅克倫堡,黑森-卡塞爾,以及那些被法國威脅的南德勢力,這些支持普魯士的邦國都可能會產生一種會被普魯士吞併的危機感,這對於可能即將和法國兵戎相見的普魯士是很不明智的選擇。於是,俾斯麥決定不吞併薩克森。
於是乎,漢諾威就是俾斯麥對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讓步的犧牲品。大家都知道俾斯麥當上宰相靠不少民族主義者撐腰的,如果俾斯麥對這兩大塊戰利品置之不理,僅僅是以邦相待,這些推崇大德意志主義的人怕不是第二天就把宰相的辦公樓炸個稀巴爛。
其次,漢諾威王室與隔壁英國有着不可描繪的淵源,俾斯麥也不可能允許一個給英國機會插手德意志帝國內政的邦國一大個佇在普魯士旁邊,於是乎,漢諾威就這麼涼了。
再說巴伐利亞,作爲德意志地區第三強大的邦國,號稱普奧矛盾仲裁者的它,在普奧戰爭時雖然未能保持中立,選擇與奧地利勾肩搭背,但卻只是表面兄弟,巴伐利亞甚至沒有對普魯士做出任何實質性的威脅行動,等到普奧打完俾斯麥還是得笑容滿面的拉攏這個強大的“仲裁者”,才使得之後的普法戰爭中南德北德同仇敵愾對抗法國。而巴伐利亞人在普法戰爭中也是出力頗多,在1871年1月,巴伐利亞的幾個師在韋德爾將軍指揮下擊潰了數倍於己法國的東部軍團,一路攆着其逃向瑞士,最後慘遭瑞士人繳械。
這樣的邦國普魯士是不可能也不敢吞併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