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來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奈何趙國國力薄弱,和秦國耗不起,秦國也不想跟趙國耗,於是秦相范雎運用了反間計,趙王也主動撤換了廉頗,換上攻擊性更強的趙奢之子趙括爲將。一開始,秦將白起沒上場,廉頗就已經輸了,損失幾萬部隊後,被迫收縮防線,和秦軍打持久戰,一耗就是三年。

不同的社會,戰爭方式也不一樣。有些時候,戰爭的目的就是有效殺傷對方的生命;有些時候,是掠奪對方資源,而有些時候,又是要搶佔對方土地。現代戰爭,更變得多元化,經濟、文化、電子信息,無孔不入。

而本章我要講的是:貴族式的戰爭。

在奴隸社會,社會的最大資源是奴隸,所以,奴隸的多少決定你的財富,貴族之間的爭奪就是以奴隸的爭奪爲主。

封建社會,貴族成了土地的領主,土地的多少決定貴族的實力,所以,土地的爭奪成了貴族之間爭奪的主要對象。

兩者的體制區別,決定了戰爭方式的差別。封建社會,爲了搶佔別人的土地,就得殺死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然後自己成爲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而奴隸社會,是要戰勝對方,但又不能大規模殺傷對方的人口,否則,你勝了也撈不到多少好處。於是,貴族式的戰爭就出現了!

你可以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兩國相爭,大家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起,決一勝負,贏得一方不會消滅對方,但輸的一方必須給贏得一方大量的賠償,大量的奴隸和財產,直到把你消耗完爲止。

而在戰爭過程中,雙方一定要先擺好架勢,然後統一開始幹架。如果一方戰敗了,另一方不會乘人之危,而是會給你機會讓你整兵再戰,直到打得你服爲止。

廉頗,就是這樣一位傳統的貴族式的武將。你可以縱觀他的一生,從來沒有以詭道或陰招去收拾對方,難怪後人會稱他爲“德勝”。

廉頗,我們聽得最多的故事是課本上的“將相和”以及“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歇後語,還有就是“長平之戰”。有人感嘆,如果廉頗不被“紙上談兵”的趙括換掉的話,趙國還會失敗嗎?

各位看官,歷史上的廉頗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來看看廉頗時期的趙國是個什麼樣子的。

趙武靈王期間,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擁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在後來的戰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了,這支部隊被尊稱爲“戰國四大強軍”之一的“趙邊騎”。同時趙國進入強國行列。

趙惠文王期間,幹了幾件大事,“五國伐齊”伐倒了大樹齊國;“閼與之戰”痛擊秦國,讓秦國不敢輕易東出;“完璧歸趙”;和秦“澠池會盟”;讓藺、廉“將相和”。文官有平原君趙勝、藺相如,武將有趙奢、廉頗、李牧。

趙孝成王期間,趙奢死了,藺相如老了,李牧防守匈奴,能帶兵(機動部隊)的只有廉頗了。

而長平之戰就發生在這期間。一開始,秦將白起沒上場,廉頗就已經輸了,損失幾萬部隊後,被迫收縮防線,和秦軍打持久戰,一耗就是三年。

本來這是個不錯的選擇,奈何趙國國力薄弱,和秦國耗不起,秦國也不想跟趙國耗,於是秦相范雎運用了反間計,趙王也主動撤換了廉頗,換上攻擊性更強的趙奢之子趙括爲將。

從此戰局開朗,趙軍在趙括的指揮下,節節勝利。不出多久,秦軍將退出上黨。

奈何關鍵時候,秦軍出了個“人屠”白起,祕密上任後,給習慣貴族式戰爭的趙括來了個包餃子。白起就是這樣一個想方設法都要整死別人的軍事家,趙括輸了。秦國贏就贏在他已經認識到:奴隸戰爭已經成爲過去,土地戰爭即將迎來新時代!知道爲什麼很多人多喜歡去秦國嗎?請關注筆俠接下來的大秦帝國篇。

廉頗的成名戰在於“陽晉之戰”。“五國伐齊”期間,從胡服騎射中培訓出來的廉頗終於有了在中原亮相的機會。他率領數千“趙邊騎”大破齊軍,威震諸侯。

“閼與之戰”,趙奢大破秦軍,廉頗協同作戰有功(趙奢和廉頗的差距就在於此)。

廉頗的巔峯戰出現在“鄗代之戰”。燕國在秦趙長平之戰後落井下石,率軍攻趙。廉頗、樂乘北上抵抗。廉頗先破燕軍主力於鄗,斬殺燕軍主將慄腹。然後樂乘擊敗燕軍偏師於代。廉頗趁勝追擊燕軍至燕都薊,燕王喜被迫割地求和。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啊!

廉頗的晚年是很悲慘的。他因爲趙王的猜忌而被迫逃到了魏國,後來本來可以回國效力,但還是在奸臣阻擾下,而最終抱憾死在異國他鄉。

廉頗作戰,光明正大,從不偷雞摸狗,只以成敗論英雄。我想,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也許就是他的這種貴族範兒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