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講授、多探究、重實踐”,在這樣課程原則之下,學校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教師做好各項勞動教育的安全、流程、技術的講授,在校內進行開放性校園勞動,把課堂設置在每個校園勞動的現場,以學生自主探究爲完成的主要方式。學校“校長課程”中,李建華校長常常通過他每天的“校長60秒”爲同學們帶來關於勞動的故事,在一個個故事裏,我們聽到後勤中心維修工的辛勞、學生勞作的喜悅、老師輔助成長的收穫、家長爲孩子親手做的“一碗麪”感動。

  “週末人倍忙,師生愛農場。種地爲作業,田園亦課堂。”

  每年的5月,鄭州艾瑞德國際學校田園校區都是一派豐收繁忙的景象。

  上個禮拜,一年級同學和家長一起開心地收割了他們照看半年的油菜,爸爸收割、媽媽挑揀菜籽空殼,孩子們搬運,這種豐收的快樂多少分數都換不來。

  對於勞動的每個孩子,學校最後都會送出一份禮物——將油菜籽壓榨後分裝成瓶的菜籽油禮盒。

  這僅僅是艾瑞德勞動教育進入新常態其中一個小小場景。由於從建校開始,學校便自帶300畝田園校區,學生可在其中過春夏秋冬、觀日月星辰、感鳥語花香、摘瓜果桃李,自然這裏變成了我們勞動課程的主要實踐基地。

  隨着《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發佈,勞動教育被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如何完整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與意義,把握勞動教育的特徵與使命,落實勞動教育的推進與實施成爲我們重新思考的內容。

  新勞動教育價值鏈在哪裏?

  新時代勞動教育有了哪些新含義?

  多年的勞動教育實踐,幫助我們釐清了兒童所需要具備的勞動素養,包括正確的勞動觀念、積極的勞動態度、豐沛的勞動情感、充足的勞動知識、適切的勞動技能、活躍的勞動思維、強健的勞動體魄等,基於此,我們將勞動教育目標具體歸結爲三個方面:以勞動培育理想、以勞動發展本領、以勞動歷練擔當。

  以勞動培育理想:在勞動中學會尊重勞動者,形成喫苦耐勞、勤儉節約、樂於奉獻的意志品質,同時在勞動中體會收穫的喜悅和付出的快樂。勞動幫助兒童逐漸認清生活的本質,同時又對未來充滿期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擁有積極的理想信念。

  以勞動發展本領:小學階段開始,就要關注兒童勞動實踐能力的培養,幫助兒童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與方法。未來社會需要有知識、懂技術、會創新、能合作的複合型高素質勞動人才,培養勞動本領,呼應未來成長。所以使兒童從知識、技能、思維上獲得紮實本領應對未來挑戰也是勞動教育的重要目的。

  以勞動歷練擔當:在勞動過程中兒童需要學會與環境相處、與他人相處、與自己相處,明白任何成果都來之不易,更深刻地體會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和社會進步的不易,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歷練中學會擔當,在成長中學會盡責。

  搭建“四園聯動”的勞動課程

  確立了這樣的勞動教育的目標,怎樣聯動學校各個維度,讓勞動教育貫通在不同場域,在不同情景中發生遷移呢?

  基於300畝田園校區的實踐,和學校一直秉承“走自然生長教育之路,辦有溫度有故事的學校”的辦學理念,我們開始思考建構校園、田園、家園、社園“四園聯動”的勞動課程,場域聯動、學科融合與學段延展,這樣勞動教育就打破了邊界,和學校的各個“學習場”融通聯動了起來。

  在細分,我們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課程設計分低段、中段、高段三個級段,依據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的要求,形成了更具體的課程目標。

  表1 “四園聯動”勞動課程目標

  綜合四個板塊勞動課程和不同學科的價值與意義,我們嘗試着根據兒童認知規律將課程結構分爲基礎型、拓展型、進階型。其中基礎型指向勞動意識的普及與認知,拓展型指向勞動習慣與生活勞動技能的培養,進階型趨於高階勞動素養及勞動價值觀的進階培育。

  課程系統搭建起來,那麼勞動課程體系到底如何介入實施呢?課程內容如何編排?具體推進路徑怎樣協同實施方法呢?以下便是我們的探索與實施。

  校園勞動課程:以自主管理涵養品德

  在艾瑞德國際學校,勞動教育體現在兒童每一天的校園生活中。每天清晨,校園裏不僅能聽到琅琅的讀書聲,還能看到蹲在地上用抹布擦樓梯的學生。學生來到教室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刻讀書,而是拿起勞動工具到班級衛生區打掃衛生,用勞動打開一天的美好光景。

  我們學校的教學樓的打掃清潔工作全部由學生完成。每學年開學,學校將整個教學樓根據班級數量進行區片劃分,每個班級分到屬於本班的責任區域,從開學第一天起,學生每天固定在早讀前、大課間、午休後、放學後打掃衛生區,他們的每一天從勞動開始、以勞動結束,將“乾淨,有序,讀書”的校風踐行在每天的勞動中。

  目前,校園衛生工作已經建立一套成熟的管理與評價機制,爲了激發學生自覺勞動的積極性,學校勞動工作的落實、管理、評價等都由學生完成。

  1.學生落實:班級設立“勞動委員”崗位,勞動委員在保證每個學生每週都有勞動任務的情況下,建立小組輪班制。學校設立校園義工崗位,共同維護校園其他公共區域的衛生情況。

  2.學生管理:值周班級在固定時間對每班衛生情況進行檢查,檢查結果交由大隊委學生幹部進行彙總,並對當天衛生情況好的班級,在每天中午的校園廣播站進行表揚。

  3.學生評價:大隊幹部根據值周生統計的衛生情況,每兩週評選一次“乾淨流動錦旗”,並在升旗儀式上頒發錦旗。由於學校良好的勞動氛圍,“乾淨流動錦旗”是每個學生最重視的一項集體榮譽。

  “低下頭、彎下腰,流下汗水,收穫成長”,勞動已經成爲學生的習慣。

  田園勞動課程:以親身體驗提升能力

  300畝田園校區作爲學校第二課堂,是學生重要的勞動實踐基地。通過田園勞動課程,學生得以親近自然、親自動手、親子互動、親歷生長。

  1.班級“一畝田”,學習耕種養收

  每個班級從一年級開始分到“一畝田”,伴隨學生整個小學生涯。農場就是課堂,種植也是作業。學生常說,“班級‘一畝田’是我們的另一間教室”,“一畝田”將書本知識帶到了田間地頭,讓學生所學知識立體化、生活化。

  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班級的“一畝田”收穫,學生們將自己種植、照料的捲心菜、土豆、玉米、南瓜帶回家烹飪。品嚐自己種植和採收的食物,滋味是不同的。也正因爲有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經歷,學生才懂得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田園勞動課程家長也參與其中,每個週末和假期,學生和家長以輪班的形式到“一畝田”進行勞動。學校有寒暑假,但田間的勞動無假期。一位家長說:“以前看到下雨就擔心,害怕家裏的窗戶沒有關緊;現在,一看到下雨就開心,‘一畝田’裏的玉米有水‘喝’了。”

  一年四季,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與這片土地對話,通過勞動懂得耕耘和收穫,明白愛和珍惜。

  2.二十四節氣,體悟自然規律

  過程即課程,田地即天地。立足二十四節氣,每個班級根據四季規律種植不同農作物,蘿蔔、白菜、小麥、大蔥……

  從一年級入學開始,學生依照時令種下農作物,寒來暑往無間斷,每一粒種子都撒在學生用鋤頭做出的田壟上。

  爲了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雙手勞作和創造,農場裏沒有配備現代化農具,農作物需要的每一滴水都是學生用小桶打來澆下;惡劣天氣襲來,農作物受損,學生要到農場給“受傷”的農作物“醫治”;田間雜草學生一根一根拔除,成熟果實學生一個一個採摘。

  不同季節種植不同農作物,收穫的季節已經不僅限於秋天。

  家園勞動課程:以持之以恆培育習慣

  勞動習慣的養成一定離不開兒童的家庭日常生活,艾瑞德學校從2017年起,建立家庭與學校長效聯動機制,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規定不同的家政項目,讓學生每週末完成全校統一的家政作業:一二年級側重教師引導,三四年級側重家長示範,五六年級側重習慣的自主養成。

  1.週週有主題,事事有清單,讓勞動成爲常態

  家園勞動課程旨在幫助兒童堅持每週在家勞動,所以每週都有主題。比如學期第一週的主題是“我要整理家裏書櫃”,第二週的主題是“我爲父母整理衣櫃”,第三週的主題是“我給爸媽洗衣服”,共20周20個主題,學生在週末與家長一起完成家政作業單。

  家園勞動課程以勞動爲抓手,幫助學生學會彎腰、學會用雙手解決問題,體驗與困難打交道,感受勞動帶來的成就感。有學生說:“在完成家政課程作業時,我能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分擔家務也是我的責任。”

  從學科課程到家政勞動課程,從在校奮筆疾書到家裏彎腰勞動,“做”是智慧的出發,“勞動”是修心的開始,看得見的勞動蘊含着看不見卻關乎學生一生的重要素養。

  2.家校聯動,合作共育,讓堅持成爲習慣

  除每週家政主題作業外,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我們還有意識地開發、形成了一系列家校聯動基本方式,用制度保證家園勞動教育的有效推進。主要涵蓋:

  (1)家長課堂。每個班級的家長來自各行各業,利用家長資源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是很好的途徑。每學期老師都會對家長的職業、特長進行統計,結合家長意願設置“班級家長課堂課程表”,通過家長進班上課,孩子們瞭解到不同職業的特殊魅力。

  (2)釘釘班級勞動作業本。每週的家政作業完成情況都會由家長或孩子自己拍成照片,形成文字敘述上傳班級釘釘羣,通過技術媒介,形成家政作業的發佈、實施、反饋、留檔體系,孩子在家勞動的過程和結果清晰可見。

  (3)制定《家長工作指導手冊》。“每一位家長都是重要的鏈接”,爲更好地同家長在教育上“共識而爲之,攜手而爲之”,我們與家委會共同研製《家長工作指導手冊》,其中關於勞動教育明確提出“家長要營造崇尚勞動的家庭氛圍,並以身作則,通過日常生活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孩子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品質、好習慣。”併發布“學生家庭勞動作業包”,讓家長清楚孩子小學階段要完成的家庭勞動具體內容和指導方法。

  這樣,勞動教育猶如一條隱形的絲帶,讓學校、學生與家庭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聯繫更加密切。

  比如,六年級家政作業有一項是“爲媽媽做一頓飯”。一個從來沒有做過飯的學生,從買菜到和麪,爲媽媽做了一碗手擀麪。當孩子將麪條端到媽媽面前時,媽媽哭了,“沒想到,昔日嗷嗷待哺的嬰孩,已成爲獨當一面的少年”。現在,學生週末在家不是懶洋洋地看電視,而是津津有味地做家務,用自己的勞動讓家庭環境變得更美好。

  我們始終相信“教育=關係+聯繫”。

  社園勞動課程:以聯動參與發展素養

  兒童終有一天會走進社會,所以小學階段的社園勞動能夠幫助兒童提前接受職業啓蒙,感受公益服務,爲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奠定基礎。爲更好發揮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支持作用,我校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資源鏈接,與企業、工廠、社區和社會團體保持互動,通過社會多維實踐場所,增加兒童的勞動體驗方式。

  1.單位見習,獲得職業啓蒙

  每個職業都有其背後的光彩與艱辛,兒童通過走進不同單位,體會不同職業屬性,感受不同崗位內涵,瞭解不同行業特點。幾年來,我們與兒童一起走進消防大隊、派出所、早餐店、製衣廠、銀行、牙科診所等不同單位,每到一個單位,孩子們都會提前設計調查單和訪談提綱,在實際瞭解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白一名成人從事工作時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通識能力以及需要具備的特殊勞動知識和技能。通過職業啓蒙,兒童自身未來職業志趣逐漸清晰。

  2.工廠體驗,感受工匠精神

  “走進工廠”系列體驗活動是兒童感受工匠精神的有效途經。比如孩子們曾去服裝廠的生產車間參觀了衣服生產的流水線,知道了每個環節都要格外嚴謹,每個步驟都要相當精準,唯有認真、細心、鑽研才能成就出色的出廠產品。工廠體驗結束,孩子們回到班級還會模擬看到的流水線進行“衣服生產”,他們體會到了精心製作時對手、眼、腦、心高度專注的要求,更加領會了“工匠精神”的要義,增強了他們對於勞動的興趣、熱愛與擔當。

  3.社區服務,打造奉獻品格

  比如新冠疫情期間,兒童能夠感覺到自己所居住社區的作爲與擔當,在學校線上課程中我們就開展了“我能爲防疫做點啥?”主題活動,通過討論,除去做好自身防護外,有同學主動省下壓歲錢同父母一起購買防疫物資,捐贈給社區和學校。此外,我們多次帶領學生走進養老院、兒童福利院、社區服務中心進行公益服務,在這樣的勞動體驗中,孩子們更加體會到生命的高貴正是源於勞動中的無私奉獻。

  通過勞動課程,我們欣喜地看到孩子們作爲校園義工穿梭在不同崗位的身影,在田園校區收穫班級“一畝田”果實的喜悅神情,全家總動員參與家務勞動的溫馨場景,在“讓城市在愛中醒來”主題活動中眼睛裏流露出對城市不同職業工作人員的敬佩。

  深入泥土,完成紮根:課程實施的其他細節

  1.課時怎麼安排?

  《意見》要求學校根據各學段特點,把勞動教育作爲大中小學教育的必修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週不少於1課時。我校根據“四園聯動”勞動課程的四個項目,以必修加活動的課時組合,將學生每週在校園、田園、家園、社園的勞動時間做出課時劃分。

  其中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居家時間長,對學生勞動教育的比例上側重爲校園勞動和家園勞動,內容以勞動認知爲主;中年級學生校外參與時間增多,課時上田園勞動和社園勞動的比例按照中段學生年齡特點加大;高年級段學生居家時間減少,學科綜合能力加強,課時比例側重在社園勞動和校園勞動上。

  表2 “四園聯動”勞動課程每週課時表(以每個課時爲單位“1”計算)

  我們注重勞動中的真動手、真感動和真創造。在我們看來,如果將兒童的發展看作一棵生長中的樹,那麼“真動手”便在幫助這棵樹深入泥土,完成紮根;“真感動”幫助這棵樹內在養分循環,助其萌發;“真創造”幫助這棵樹開花結果,有所收穫。

  2.課程形式怎麼開展?

  “少講授、多探究、重實踐”,在這樣課程原則之下,學校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教師做好各項勞動教育的安全、流程、技術的講授,在校內進行開放性校園勞動,把課堂設置在每個校園勞動的現場,以學生自主探究爲完成的主要方式。

  我們期待通過“四園聯動”勞動課程,幫助兒童捋順內在生長邏輯,打通個體生長路徑,讓兒童能夠真正地自然生長。

  3.課程如何變得有“溫度”?

  “辦有溫度有故事學校”,艾瑞德一直認爲溫度是教育的底色、磁場、翅膀和力量;故事是教育的實踐、經歷、藝術和味道,怎樣將看似多件事情完美整合呢?

  學校“校長課程”中,李建華校長常常通過他每天的“校長60秒”爲同學們帶來關於勞動的故事,在一個個故事裏,我們聽到後勤中心維修工的辛勞、學生勞作的喜悅、老師輔助成長的收穫、家長爲孩子親手做的“一碗麪”感動……

  不僅校長講勞動的故事,老師、學生和教職工都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發掘、梳理、表達、傳播勞動的故事。

  4.課程評價怎樣落地?

  近兩年來,我校期末綜合素養測評圍繞關鍵詞“未來”進行,各年級呈現了“學習在當下,努力向未來”“預見未來,‘職’爲等你”“暢遊‘未來樂園’”等測評主題,同學們在現場招標、體驗職場、設計圖紙、配樂演講等過程中構思未來,其中無不彰顯着他們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勞動精神等勞動素養。這使我們看到兒童勇敢面向未來的志向,更使我們相信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回首過往之路,看到勞動教育的“孤獨”終於見到了“彼岸”,我們歡欣鼓舞;憧憬未來之路,助力勞動教育在更廣闊的教育時空中由“獨白”走向“對話”,我們責無旁貸。

  在勞動教育中堅守兒童立場、涵湧溫度故事、追尋自然生長……我們期待,在探索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圖譜、育人路徑的同時,完成勞動、教育與生命的相互成全。

  作者 |李建華,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楊海威,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小學部課程中心主任;韓董馨,鄭州高新區艾瑞德國際學校幼教部園長助理;錢水徵,鄭州高新區管委會社會事業局。

  責編 |芋圓

  排版|又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