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話劇《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改編自2016年南航大原創校園舞臺劇《“緣夢”竹蜻蜓》,劇本選取王適存立志航空報國、蘇聯留學深造、南航大潛心教學等個人成長經歷,講述了王適存如何將“航空報國”之志融入摯愛的直升機事業中去的故事。南航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認爲,話劇《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解答了學生們求學之路上關於理想、關於選擇的很多問題,不是生搬硬套的回答,而是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堂很有意義、很有成效的思政課。

話劇《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劇照 資料圖片

王適存,被譽爲“中國直升機學術泰斗”,從事直升機專業教學和科研工作五十餘年,他的人生軌跡串聯起中國直升機事業的發展歷程。作爲全國唯一開設直升機專業的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培養了目前幾乎全部現役國產直升機型號的總設計師,而這些總設計師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王適存弟子”。目前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主演的話劇《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已成功入選“共和國的脊樑——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這是江蘇省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列入該工程的劇目。“竹蜻蜓光耀萬代,直升機飛遍全球”,王適存的這句座右銘成爲“熱門金句”。

一生熱愛,書寫新中國直升機發展史

話劇《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改編自2016年南航大原創校園舞臺劇《“緣夢”竹蜻蜓》,劇本選取王適存立志航空報國、蘇聯留學深造、南航大潛心教學等個人成長經歷,講述了王適存如何將“航空報國”之志融入摯愛的直升機事業中去的故事。

話劇中,王適存的一生和新中國直升機事業的發展進程交織在一起。蘇聯留學期間,他首創“王適存渦流理論”,是國際直升機界首次以中國人命名的理論,迄今仍被引用;歸國後,他推動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的直升機“延安二號”的研製工作;爾後,潛心教學,主編《直升機空氣動力學》教材……新中國直升機事業也一步步走向春天。通過這出話劇,一部講述新中國直升機事業從零起步的發展史徐徐拉開帷幕;通過王適存的一生,新中國初代直升機人跨越半個多世紀、初心不忘的奮鬥史被清晰地勾勒出來。

在南航大明故宮校區的航空航天館內,陳列着一架紅黃白相間的直升機,與館內展覽的大多數飛機相比,這架直升機“身材嬌小”,但意義非凡,這就是王適存倡導設計的、我國第一架自主研製的直升機——“延安二號”。如今,校內外的參觀者不僅可以在航空航天館內參觀這架具有歷史意義的直升機,還能通過話劇瞭解其背後的故事。

“延安二號”在第一次試飛時產生地面共振,參與試飛工作的一名工程師不幸犧牲。聽聞此事王適存無比痛心,惋惜之餘,他鼓勵學生振作起來,牢記國家的需要,把研製工作繼續開展下去,並幫助學生解決研製中的關鍵問題。經過十年艱苦的工作,克服了許多技術難題,“延安二號”終於成功起飛。

一場洗禮,抒發航空報國的家國情懷

話劇中有這樣一幕,抗日戰爭期間,在雅禮中學求學的王適存,因戰亂學校遷址到湖南沅陵。學校時常遭到日軍飛機轟炸,在一次躲避轟炸時,學校的丁大爺被炸死。面對猖狂的日本飛機,少年王適存心想:“要想國家強大,就要先把航空搞上去!”從這時起,王適存就邁上“航空救國”之路。

南航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徐川認爲,話劇《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解答了學生們求學之路上關於理想、關於選擇的很多問題,不是生搬硬套的回答,而是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們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堂很有意義、很有成效的思政課。“話劇讓同學們在欣賞藝術表演的同時能夠深入思考什麼是愛國,新時代我們要如何愛國。”徐川說。

作爲一部校園原創話劇,《中國直升機泰斗王適存》表現出超水準的品質,佈景、道具簡約而不簡單,每一件都烙有濃郁的年代特色。70餘名演職人員均是南航大的在讀學生,其中的大部分學生修讀的是理工科專業,此前並沒有舞臺表演的經驗。

在飾演青年王適存的學生演員李雲飛眼中,王適存身上有一種堅毅的精神。在扮演人物的過程中,王適存堅持不懈、不畏艱難的精神也影響着他,他也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向觀衆傳達這種精神。

“我們希望讓愛南航大、愛直升機、愛話劇的學生加入,讓所有學生在這個話劇的演繹過程中受到教育,受到精神的感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暉說,話劇將學習、科研、理想、愛國等關鍵詞融入藝術演繹,讓學生感受到以王適存爲代表的航空人獻身航空事業的使命擔當,用老一輩科學家的故事激勵新時代青年學生,用科學家精神鼓舞青年學生在新時代建功立業。

一次禮讚,講述初心不忘的科學精神

劇本經歷了長達半年的打磨,許多故事細節的親歷者或已經過世,或年事已高不便接受採訪,劇中所有的情節都是從王適存的日記、工作總結、思想彙報的隻言片語中尋找而來。如何從碎片化的文字中創作出一個紀實而完整的人物故事,對於主創團隊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

一部戲,要有戲劇結構,衝突矛盾。在許多南航大師生眼中,王適存是一名學者,一名大學教授,他鑽研學術,與資料爲伴,勤勤懇懇教學授課。他身上的故事,並沒有那麼多充滿戲劇性的轉折與刺激。怎麼從一位教授的身上,挖掘出“矛盾衝突”,滿足舞臺事件建立衝突的需要?

通過爲期數月的田野調查,主創團隊採訪了王適存的同事、親屬、學生。一個想法的出現,堅定了創作者的初心。在閱讀王適存傳記的過程中,來自原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的導演何羣逐漸確立了話劇的核心思想。“這裏面的故事需要沉下心來看,你纔會發現字裏行間的王適存這個人的品質、態度。”何羣說,話劇中體現最多的是王適存的人品和精神,是一種情懷,讓現在的學生和老師體會50年代知識分子幹工作的純粹、熱情和無私。

平凡的工作故事讓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淳生找到了共鳴。“欣賞完這部話劇我很欣慰,因爲這講述的是科學家的故事。每一位科學家的成長經歷可能不盡相同,但我們的理想、抱負和追求往往有着相同之處。”趙淳生說。

“這部話劇展現了科學家的勤勉一生,也具象化地體現了科學精神的寶貴,以及科學家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作用。”江蘇省科協副主席徐春生認爲,難以用語言來捕捉的人物精神,被話劇以情感共鳴的方式帶給了觀衆,“在我們身邊應該多一些體現和宣傳科學家精神的話劇,能夠喚醒年輕人內心的科學夢想,引領年輕人以科學家爲榜樣,以科技報國爲使命,這應該成爲年輕人的愛國方式和時代風尚。”

(本報記者 蘇雁 鄭晉鳴 本報通訊員 劉天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