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的高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清華和北大,這兩所高校在很多人的心裏都應該是記憶深刻,也許在年幼的時候,父母就已經灌輸過清華北大的故事,因爲它們本身就代表着一種成就。

  最近,美國列出了一個所謂的大學清單,衆多高校都已經上榜,但是很多人卻在上面沒有看到清華北大感到疑惑。作爲國家的頂尖高校,卻沒有受到重視,是清華北大本身出問題了嗎?很多網友開始質疑起了清華北大的科研實力,也有人認爲清華北大缺少一定的愛國教育,導致大量的優秀學子走出了國門。還有一些人認爲國家給予清華北大的科研經費太多了,一年近百億的科研經費對於任何高校來說都應該是一筆巨資吧。

  根據網上的一份數據報告來看,清華一年的科研經費可以達到130多億,而北大每年也在90多億附近,這樣多的錢對於中國的任何一所高校來說都是巨大的誘惑,因爲一些高校每年所有的經費加起來也才幾十億,相較於清華北大每年總的活動經費來看,其他學校真的好心酸。更不用說一些偏遠地區的高校,地方上也沒有多大的財力支持,但還是有一些高校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這幾天,CNUR推出了一份大學工匠校友榜,可能很多人看份榜單的時候,清華北大人數一定會很多的。但是,結果卻讓很多人失望。其中大多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同濟大學等國內傳統老牌高校。其中還有重慶交通大學和南華大學等雙非高校。而清華大學只有一人上榜,而北大竟然沒有一人上榜,這也是讓很多人對它們充滿質疑的原因。

  可能網友有這樣的疑惑,也應該表示一定的理解,畢竟所有的數據就可以表明問題,但也不是完全就能夠表明狀況。

  清華北大每年的生源質量在我國絕對是遙遙領先。它們每年要包攬多省的高考狀元或者每年通過自主招生計劃還會籠絡大量優秀的人才,很多人都追求於清華北大的名聲,對於許多學生來說,能夠進入清華北大就是他們這輩子的夢想,但是能夠實現夢想的也幾乎都是人中的精英。況且清華北大還有自己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作爲國內歷史悠久的兩所高校,深厚的歷史傳統讓他們對於人才培養有着自己的心得,所以在人才培養這一塊他們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很多人質疑的就是因爲他們每年的經費佔據着國內的前列,但是好像並沒有讓人們歎爲觀止的成就,反而還沒有一些高校的成就名聲大,這也是他們好奇錢到底花在哪的原因。

  而關於人才流失的原因,清華北大也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在國內市場不斷良好的狀況下,人才也更多的開始選擇國內。在《清華大學2019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顯示,清華大學的本科畢業生留學率是24.6%,遠遠低於選擇國內深造的55.8%,可見確實有了一定的改觀。

  可能很多人不瞭解清華北大歷史,清北在歷史上也有過卓越的貢獻。不論其創校的歷史,就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來說,清華、北大、南開三所高校南遷,創造了中國高校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神話,艱難的條件下依然培養出了優秀的人才,如今國內包括不少國外的科學家們,都與這所聯大有着密切的聯繫,當然這樣的盛況也是不可複製的。但也證明清華北大自身的一定實力。

  如今,清華北大可能作爲兩所頂尖高校,本身就有一定的壓力,他們自身需要承擔的責任也就更多。

  據統計,北大校友中,已有五人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僅九人),12人成爲“兩彈一星”的元勳,近500人當選兩院院士,北大的畢業生和教師爲我國的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醫學、工程技術及國防事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做了奠基性和開拓性的貢獻。5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爲培養傑出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作爲科學與文化之重鎮,北大始終屹立在中國學術研究的最前沿。從“新人口論”的提出,到牛胰島素人工全合成,從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電子數字計算機的設計,到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研製,北大做出了屬於自己的成就。

  清華擁有國內目前實力最雄厚的工程教育體系;同時,清華理學學科直面科學前沿,發展高、精、尖;清華文科,延攬精英、學科新穎、特色凸顯,清華的學科佈局涵蓋信息學科羣、建築學科羣、能源學科羣、環境學科羣、航空航天學科羣、材料學科羣、理學學科羣、生命科學與醫學學科羣、經濟管理學科等,這些學科羣在國內有着絕對的領先地位,清華的實力自然也是不需要質疑的,也許我們看到並非是歷史的真相。

  清華北大衆多學科在國內有着領先地位,可能目前的科研並未取得多大的進步,但科研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僅僅以論文來評判的話,科研本身就會成爲一個笑話。至於縮減清華北大科研經費的問題,其實也大可不必,畢竟他們本身就代表着一定的實力,清華北大也一定會給社會交出美麗的答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