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個暑期研學團花費日均1000元,結果和普通大巴旅遊團沒什麼區別。”南京張女士8歲的孩子參加了一個北京研學團,結果令她大失所望。

今年暑假,研學成爲了最火熱的旅遊概念。與此同時,景區“人山人海”、排隊“漫漫無期”、學習變成“席地打遊戲”……部分文旅場館和研學機構資源供給不足、優質服務欠缺等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研學需求空前火爆

“新玩法”受青睞

暑期是親子游的傳統旺季。相比以往,2023年的研學遊關注度更高。在朋友圈、社交平臺、電梯間甚至學校門口,到處都充斥着研學的廣告。同程旅行大數據顯示,7月“研學”旅遊搜索熱度上漲203%,超過親子游大盤漲幅。

連日來,記者走進天津的交通場站、熱門景區,總能見到不少肩背小書包、手拉行李箱的中小學生,滿懷興奮與期待踏上“研學遊”的旅程。

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針對9到13歲的孩子推出“古代中國·通識”系列課程,以精品館藏文物爲依託,全景式展現中華文明;在安徽,安徽創新館開啓暑期研學遊,精心設計“科普專線”,帶領學生近距離接觸“大國重器”;在山東,當地推出“魯南鐵道遊擊”飛虎英雄集結地主題遊線等12條紅色研學主題精品遊線,推動紅色研學出彩創新……爲了讓孩子們玩得開心、學有所獲,各地文博機構拿出“看家本領”,將特色資源融入研學遊課程中,廣受遊客歡迎。

“研學遊比普通旅行團多一些講解和課程,孩子們可以在旅遊中學習知識、開闊視野,雖然花費較高,但還是希望讓孩子參加。”一位來自江蘇的家長說,自己兩個月前就給孩子報名了北京的研學團。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全國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社會各界及家長對於研學遊的重視和“熱衷”程度顯著提升。

“相比以往,今年研學遊產品更爲豐富,湧現出自然生態、科技創新、傳統文化、安全健康等多種新主題、新‘玩法’,一些主題鮮明、規模較小、安排靈活的研學產品更受青睞。”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麗紅說。

數據顯示,2022年研學旅行人數已突破600萬人次,今年以來表現出更加強勁的增長勢頭。攜程數據顯示,今年暑期博物館訂單量同比增長232%,研學旅遊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超30倍。

文化產業是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薄文廣等認爲,“研學熱潮”的出現,不僅反映出家長對教育的普遍重視、旅遊市場的快速復甦,更折射着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對特色、優質文化資源的興趣越來越濃。

“特種兵式打卡”待規範

服務短板待補齊

今年暑期北京旅遊市場火熱,故宮等景點門票以及大學校園的預約資格,都非常難搶。一票難求催生出了許多黃牛、高價預約的生意,甚至還出現了研學團違規拆團進入北大的情況。

7月24日,北京大學發佈《校友預約入校違規情況通報》。通報稱,7月21日,一個名爲“北大金秋暑期定製課”的校外研學團隊,由部分校友通過預約同行人員的方式,拆分預約139名學員入校,每人收費10800元,合計收費約150萬元。北大通報,關閉了相關46名校友的預約權限。

由於景點難約,這些研學團行程上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吳同學是一家旅行社的兼職研學輔導員。他對媒體透露,出團前會給大家一張模棱兩可的行程表,寫着清華北大、圓明園、故宮等,實際上根本約不到票。“經常在前一天晚上十一二點,甚至早上七八點要出發前,都沒有確定下來實際行程,沒人知道要去哪,每天都在焦頭爛額地打電話、催行程。”他說。

張女士瞭解到孩子實際體驗後,認爲行程安排非常不合理。北京的景點多且大,酒店住宿又較遠,但研學團爲了多幾個景點打卡行程安排很滿。她隨團同行,行程減半後,依然需要日行兩萬步。

北京的大學生韓同學同樣在一家研學機構兼職,她向界面新聞分享了其中一天的行程:凌晨兩點半起牀準備去天安門看升國旗,上午爬居庸關長城,下午遊覽故宮。當日升旗結束後北京下起暴雨,行程淋着雨繼續。酷暑加上暴雨,一天下來她作爲成年人都已經精疲力盡,孩子們在密集行程下的身體健康狀況就更令人堪憂了。

爲了省下住宿費用,這些研學團往往都將住宿安排在北京偏遠地區。吳同學說,自己帶的兩個團都住在首都機場附近的快捷酒店。韓同學說她帶的其中一個團住在昌平,前往市內景區需要至少一個半小時,每天都需要七點起牀。

韓同學所在的另一個團,住在所謂的“研學基地”,實際是某所大學的宿舍,環境非常差。一些孩子因爲不能接受,一邊哭一邊和家長打電話。

除了住宿,喫飯也是個問題。吳同學說,研學團的餐廳一般選在北京二環內,路邊不能停車,需要快速上下。而附近的衚衕又小又多,路線複雜,“喫飯像打仗一樣”,就怕看不住小孩。

除北京之外,其他城市的有些研學團也存在類似狀況。一位在上海一家研學機構兼職的導師告訴界面新聞,自己現在接待的團來自深圳一所名校,住宿也很偏遠,安排在浦東機場附近。

該機構組建了家長羣,每天都發布行程活動照片,讓家長以爲孩子們活動內容很充實,實際上孩子們大多數時候在趕路。爲了給家長一個交代,最後一天晚上研學團還趕進度舉辦辯論賽,一直到十二點多才結束。第二天早上六點孩子們又得起牀趕行程。

針對這些研學之旅的“糟心經歷”,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體驗落差”折射出當前公共服務領域存在一些亟待重視的短板。

——需求激增,考驗文旅行業承載能力。“無論去博物館還是主題公園,都要頂着高溫排幾小時隊,有時只看了兩個項目就匆匆返程。”送孩子到外地參加研學活動的杭州家長王女士抱怨,除去路上、排隊等花費的時間,孩子真正在研學的時間很有限。

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由於遊客數量激增,不少熱門旅遊地近期出現場館景區、餐飲住宿資源緊張等情況,部分機構準備不足,只好加派人手“熬夜搶票”,或是臨時調整行程安排,容易影響遊客體驗。

——人才不足,優質研學項目供給有限。一些家長稱,一些帶隊老師“並不專業”,有的項目也“名不副實”。廣東家長楊女士反映,一些研學團採取“放羊”式管理,孩子們在博物館自由活動,有的直接席地而坐打遊戲、刷短視頻,一趟旅行下來花費不低,但收穫甚微。

“研學遊導師具有教師與導遊的雙重職能,既要善於研學輔導,又要善於旅行組織。但目前市場上的研學專業人才匱乏,人員素質和教學經驗參差不齊,使研學效果打折扣。”張麗紅說。

——服務欠缺,應對客流熱潮“措手不及”。隨着研學遊持續“升溫”,一些“黃牛”搶票囤票干擾了場館景區正常運營,不少遊客反映,餐飲、講解等配套服務水平也有待提升。

7月27日,在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石家莊市新華區西三莊學校學生參觀、學習中山國曆史文化知識。新華社發(樑子棟攝)

強化監管,規範發展

近日,爲更好滿足公衆精神文化新需求,切實提升“研學遊”的參觀體驗,不少博物館通過延時開放、加強互動講解、線上線下聯動,應對暑期客流高峯。例如,故宮博物院近期開始受理未成年人團隊預約參觀申請,對未成年人佔85%以上的暑期未成年人團隊開放快速預約和入院通道。

一次充實而難忘的研學,對於孩子們來說,總是那樣值得期待。在很多家長眼裏,研學遊作爲文旅融合的新業態,旅遊是載體,教育是目的。

多位專家指出,市場需要研學遊創造經濟價值,但也不能因此忽視了其教育屬性和人文價值。未來研學遊市場還需加快制定規範標準、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更好發揮研學遊“文化育人”的功能。

從文化服務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劉洋表示,要加強指導各地博物館推出更多高品質、多元化展覽和教育活動,進一步優化服務供給,滿足觀衆需求。

從行業建設上,張麗紅、薄文廣等專家建議,儘快出臺研學旅行管理辦法,對研學遊組織者開展常態化技能培訓,提升人才專業素養。天津辰一律師事務所主任常揚認爲,可提高機構和從業人員准入門檻,同時將“問題企業”負責人列入“黑名單”。

從消費者保護上,家長、學生要避免盲目選擇、增強辨識能力。“消費者要選擇正規機構,瞭解企業基本情況、仔細閱讀合同細節,發生問題後第一時間保留證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常揚說。

■觀點

研學要“研之有道”

這個夏天研學旅行不斷升溫,借素質教育東風,植文化資源基礎,“名校參觀”“非遺體驗”“博物館探祕”等研學活動成爲中小學生暑期生活的新選項。

研學旅行作爲新型旅遊業態,其特點是在遊中“研”,在樂中“學”,寓教於樂。研學旅行往往將高校、博物館、紅色遺址等具有人文教育價值的場所作爲目的地,有利於孩子們在“社會課堂”中有所思、有所悟,增強對傳統優秀文化的體認。孩子有興趣、家長有意願、市場有需求,研學旅行逐漸成爲暑期旅遊市場新亮點。

同時,也有一些地方的研學熱發生了偏差。研學旅行本是日常學校教育的“餘韻”和“變奏”,但在現實演繹中卻出現“不和諧音符”。有家長反映:有的天價研學團名不符實,“深度參觀”變“拍照打卡”、“學長講座”變“校外合影”;有的研學項目無“研”也不“學”,停留在“到此一遊”的層面;有的管理無序,把孩子在場館門口一放了之,後勤保障令人擔憂……

這些現象提示我們,研學旅行應遵循教育初心,不能偏離教育軌道,要防止不良機構借孩子的熱情、家長的期盼打自己的“如意算盤”,把研學變成生意。相關各方有必要對研學旅行加強監管和規範,讓孩子們研學“研之有道”“學有所獲”。

孩子們心中向善向上向學的種子,應該得到呵護、滿足和鼓勵。面對他們蓬勃的研學熱情,高校、博物館、紅色遺址等場所應順應需求,優化預約程序,提升管理效能,擴容研學資源,在開放和秩序間尋得最大公約數,更好滿足孩子們的心願,讓一顆顆渴求新知的幼小心靈,在寶貴的假期得到豐潤的滋養。(來源:新華視點,作者:邊思琪、劉陽)

暑期研學火熱,大學以何待之?

這個夏天,北京最熱鬧的地方,莫過於清華北大門口。

早上7點多,參觀通道還沒放開,就擠滿了穿着短袖的中小學生和家長。大家頂着烈日,滿頭大汗,在校門口拍照。導遊們舉着小旗子,讓孩子們不要走散。

這是今年暑期研學具有代表性的一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研學團來到北京,奔向中國高等教育的“聖地”清華北大。但是,由於今年研學需求實在太旺盛,兩所高校又實行預約制,導致很多孩子的所謂“清華北大遊”,變成了在校門口拍照打卡,徒有形式。即便好不容易排完了長隊,進入到校園,在烈日的暴曬與研學機構的催促下,也只能匆匆遊覽一過,完全達不到研學效果。

研學在今年變得異常火爆,一方面是有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現在家長與孩子的出遊熱情得到極大釋放。但是,研學市場在繁榮壯大的同時,隨着大量營利性機構介入,各類問題也層出不窮,包括收費缺乏統一標準、路上時間太長、遊覽時間太短、研學內容名不副實等。一些家長吐槽,研學團不如叫“厭學團”。

應當承認,如今研學是一塊很大的市場蛋糕,一些研學機構不管有沒有能力,具不具有專業性,都火速入局,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研學質量參差不齊。

也需看到,研學一頭連着機構,一頭連着高校。在規範研學市場的同時,如果高校的開放程度更大一些,入校途徑更方便一些,秩序管理更細緻一些,是否也可以減少亂象,讓家長和學生“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研學團進入高校,當然會對學校的秩序管理帶來一定挑戰。今年,關於高校要不要恢復開放,輿論場上已經進行了不少討論。大家普遍的共識是,儘管大學生未必一定要像所有公共場所那樣,徹底全方位地開放,但作爲一種公共設施,本身也有親近公衆的義務,不應該向公衆緊閉大門。在這種呼聲之下,大多數高校已經恢復開放。

目前,對於研學團,不少高校採取的是預約+有限開放的策略。這種考量有其道理:如果完全打開大門,學生在暑期大量湧入,可能會超出校園承載力,衝擊學校正常運行秩序;如果校園所有場所無差別開放,研學就會影響到學校師生正常的科研、辦公與休息,負面效應無法忽視。

以最受學生歡迎的清華北大爲例,在同樣採取預約制之外,北大要求,教學、科研、辦公、圖書館、體育館、宿舍等場所爲非開放區域,謝絕參觀。清華也規定,參觀人員須按照規定路線在規定區域內進行參觀,參觀人員所乘坐的各類車輛禁止入校,非開放區域和校內教學辦公樓宇不對參觀人員開放。這都是維持學校秩序的必要考慮。

大學的秩序是硬槓槓,學生的研學需求又是真實存在的,在秩序與需求之間尋找平衡,就是基本的解題方向。問題是,如何找到這個題目的“最優解”?

細緻的摸排與分析是必要的。現在,隨着暑期出遊進入高峯,各大高校的研學人員數量也基本穩定在一個較高水平,各大高校不妨對近期的入校人數進行一個總體分析,計算出每日入校學生的數量,據此開放預約名額。甚至考慮到暑期研學需求大,不妨在原有指標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名額,以充分承接家長與學生的研學需求。

更進一步,學校也可以對未來校內一段時間的課程學習、會議安排、公務接待等工作進行通盤分析研判,如果某一天校內活動不多,校園秩序維持壓力不大,不妨在當天多放出一些預約名額,把更多學生請進來。在高校大數據管理已經比較成熟的當下,這項工作並沒有多少難度。

實際上,客觀而言,除了清華北大承載着強烈的研學需求,其他城市的一些高校,可能本來就沒有多大的入校壓力,這些學校完全可以對研學學生降低門檻,開門迎客。學校要做的只是做好進門安保檢查、校內加強路線引導管理而已。

假期研學,本質上是一種課堂之外的實踐教育,既可以增進學生見識,也能幫他們堅定目標理想,社會應該包容鼓勵這種教育方式。高校作爲國民教育體系的一部分,也有責任幫助孩子們學習成長。面對這種日漸火熱的教育形態,高校首先是正視,其次是積極探索創新管理手段,滿足好、對接好這一社會需求。

(原標題:“研學遊”不能只剩“遊”,“特種兵式打卡”待規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