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叛逆,父母自然也就陷入教育無力的陷阱當中。很多父母認爲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太過軟弱,要不然孩子就會學壞。

親子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這是父母一生要學習的功課,唯此才能成爲“學習型父母”。否則,所有的親子教育將步入誤區。

1. 誤區一:從小拔苗助長。早期教育對人才成長有特殊意義和異乎尋常的作用,是人生和人才的奠基工程。但很多家長一味追求其智力開發,1歲以內就忙着學認字,不到3歲就學起了外語,不遵循寶寶身心發展和智力成長的規律。其實,會識字、會背詩只是簡單的記憶模仿,並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能高低。“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使孩子負擔過重,產生消極的心理傾向和行爲。

2. 誤區二:找不準問題在哪裏。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僅看到問題最刺激的那個現象,而不去找現象背後的原因。父母經常把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而從未去考慮製造問題的是我們家長和父母自己。看不清問題的本質,是親子教育中最大的問題。

3. 誤區三:給孩子貼“標籤”。父母和教師,往往會給一些自己不滿意的孩子貼上各種“標籤”,諸如“壞孩子”、“笨孩子”、“差生”等等。這種違背孩子純真天性和發展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害的。怎樣面對所謂的“壞孩子”,並能善待他們、關愛他們、信任他們,激發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引導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這是親子教育的重大課題。

4. 誤區四:嚴父慈母式教育組合。這種傳統的教育組合在現今的親子教育中並不鮮見,過於嚴厲的長輩,過於嚴厲的活動要求,會對孩子造成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會令孩子處於不安之中,長此以往很容易讓孩子變得懦弱,變得膽怯怕事,甚至變得神經質,變得富有攻擊性,最終令親子關係失和。

5. 誤區五:不瞭解孩子的天性,不尊重孩子的選擇。由於“望子成龍”心切,或爲了塑造一個“天才兒童”而忘記了“以人爲本”,一切都是以家長意志爲轉移,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孩子沒有任何可選擇的餘地,從而養成孩子膽小、怕事和依賴的性格。

家長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必然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妥善解決這些問題,家長就必須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當幼兒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時,家長不能不懂裝懂,亂說一氣,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煩死了"之類的話壓制幼兒提問的積極性。對那些愛發問、好活動、喜探索的幼兒,若能進行正確的引導,恰恰是創造性人才的雛苗。家長應實事求是地告訴幼兒,等看了書或請教了別人後再告訴他,也可與幼兒一起尋找答案或是鼓勵幼兒自己去尋找答案。當幼兒確實犯了錯誤時,父母的態度、做法應一致,要給幼兒講清道理,分析錯誤所在,並以正確的行爲和思想加以引導。

1.父母“負”心態會波及到孩子

  根據調查顯示,如果孕媽孕期經歷過離婚或是壓力心情不好,那麼胎兒患上多動症的機率也會增加許多。孕媽的心態會影響到胎兒,而父母的心態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與行爲。

  如果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打罵或是暴力對待,那麼長大之後對大人的表情會非常敏感,他們會注意到父母是否要生氣或是發怒的情況,如果有,他們會想辦法提前避開潛在“危險”。相比同齡孩子來說,他們承受着更大的壓力,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父母情緒不好,那麼孩子們就會變得痛苦,不敢輕易行動或是通過各種叛逆發泄不滿。

   2.認爲孩子喫硬不喫軟

  很多父母認爲在教育孩子方面不能太過軟弱,要不然孩子就會學壞。正是因爲這種想法,所以在看到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是達不到自己要求時,很多家長就會批評責罵孩子,有時候甚至還會打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叛逆,父母自然也就陷入教育無力的陷阱當中。

   3.父母對孩子的愛“過篩”

  父母的心態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忽視了愛。父母愛孩子是天性,但是有些父母卻採用一種篩子心態,好孩子他們會給與全部的愛,但如果是壞孩子,他們只會選擇性給予。面對表現不好的孩子,很多家長喜歡採用負面行爲或者消極情緒。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好的一面與不好的一面,但是父母的愛卻能彌補和挽救行爲不當的孩子。

   總結:

  教育孩子家長不能帶着負面的情緒,這樣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教育孩子,家長需要擺正心態,給與孩子足夠的尊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給自己的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的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在發現孩子做得不好時,家長應該多跟孩子進行交流,獲知他們的真實想法,及時給予幫助和教導,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