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後,失去了一統天下的絕佳機會,在曹氏集團北撤休養之機,劉備孫權紛紛開始伺機擴張,劉備奪取了益州,而孫權則兵臨合肥,銳意進取,相比之下,劉備成功了,而孫權,大家可能都知道,也就是在逍遙津之戰中,被張遼擊敗,其本人差點被張遼所抓獲,可以說張遼足以憑此戰封神。


此後張遼止啼成爲了民間故事廣爲流傳,但是翻看歷史記載的話,張遼在此戰的確發揮了超強的指揮能力和捕捉戰機的能力,同時敢於親身犯險,兩次突襲殺的孫權毫無防備,只是此戰曹軍能夠擊退孫權10萬大軍,功勞並不完全是張遼一人的。

首先說一下當時的局勢,孫權一方的確佔據着優勢,而且可謂志得意滿。

在逍遙津之戰前,同爲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佔據益州後,引起的連鎖反應是,孫權開始索要荊州之地,劉備顯然不想直接給,所以沒有曹操威脅的孫劉聯盟瞬間破裂,雙方屯重兵於荊州,意在爭奪荊州歸屬權。


這件事引發了曹操的軍事行動,也就是曹操希望趁孫劉兩軍於荊州對峙時期,無法顧忌漢中戰事,曹操調集主力部隊西進奪取漢中,顯然曹操是希望孫劉雙方在荊州死掐,之後自己可以從容奪取漢中,既可以有奪取益州的能力,也可以坐視孫劉兩敗俱傷。

只是曹操沒料到劉備也是很捨得,果斷割讓荊州之地,和孫權瓜分了荊州,之後趕快率軍回防益州,《三國志.吳主傳》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局勢即刻逆轉,劉備回防,迫使曹操必須加快奪取漢中的計劃,同時孫權即刻揮師征討合肥。

可以說對於孫權來說,沒有經過大戰就重新劃分了荊州的實力,轉而進攻兵力空虛的合肥, 若是一舉拿下合肥,進而控制江淮地區,那麼對於孫氏集團的發展是極爲有利的,但攻取合肥應該是孫權臨時的計劃。


畢竟當初是打算和劉備交手的,誰也想不多會出現曹操征討漢中,劉備積極求和的局面,所以孫權率10萬大軍征討合肥是臨時的計劃,準備並不充分,而且各路兵馬也不會同時期抵達合肥城下,不過這也的確給予合肥守軍足夠的壓力。

逍遙津之戰爆發於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但曹軍於同年七月已經攻入關中,張魯倉皇逃到巴中,張魯是什麼時候投降的呢,是十一月,《三國志.武帝紀》十一月,魯自巴中將其餘衆降。這意味着什麼呢?

這意味着曹操無論如何也無法快速馳援合肥戰場,且不說曹軍主力深陷漢中,距離江淮戰場過遠,就漢中戰局而言,曹操也無法放棄已經取得的戰果,當時曹軍已經攻入漢中腹地,佔領了南鄭,一旦撤軍就意味着張魯有再起的可能,曹操只能咬牙堅持結束漢中戰事後才馳援合肥。

不過好在曹操在合肥留下了合理且有彈性的指揮系統。

《三國志.張遼傳》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當初率部北撤後,留下張遼、樂進、李典三員悍將駐守合肥,兵力也只有7000人,在曹操西征漢中前,他派薛悌送函到合肥,個人猜測薛悌應該不是自己去的,會帶去少量部隊,曹操的信函中稱,若孫權來攻,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得與敵人交戰。


這成爲了曹操精明之處,首先張遼、樂進、李典之間不合,也就是說誰也不能獨自掌控全局,同時就當時的戰局而言,留守合肥的守將,單純勇猛或謹慎都不行,過於勇猛,那就是無腦出城作戰了,兵力相差懸殊,結果可想而知,過於謹慎,堅守城池,也容易被孫權一波強硬攻勢拿下合肥城。

所以說讓三位猛將互相制約是最好的局面,同時還有教函這個“緊箍咒”,雖說教函沒有明確說如何出戰,如何守城,但是言外之意是守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出城作戰,並不強調是一味的守城。

教函雖然對合肥守軍有限制,但也又放權的意思,畢竟何時出戰,怎麼出戰,還不是幾位將軍商量着來。

由此張遼提出了獲得衆人認可的計劃,那就是趁孫權所部尚未在合肥城下集結之機,主動出擊,挫其銳氣,之後閉城堅守,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張遼打法之前曹仁也用過。

《三國志.曹仁傳》瑜將數萬衆來攻,前鋒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將牛金逆與挑戰。

赤壁之戰後,周瑜率部攻打南郡之時,是有些類似於合肥之戰的,同樣是敵軍兵力佔優,曹仁就是選拔精銳出城主動作戰,攪亂了周瑜的先鋒軍,之後自己趁機率部出城一舉擊潰敵軍。


可以說在敵軍兵力佔優,氣勢正盛之時主動出擊,的確可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張遼作爲一員有智謀有膽量的將領,活生生的例子擺在眼前,沒有因爲顧忌一些事情就退卻的道理。

所以在張遼提出趁孫權所部尚未集結之機,選拔精銳主動出擊的計劃得到衆人的認可,李典樂進也是坦言,“雖然和你不合,但是國家大事面前,豈能因私廢公”。

見衆人支持,張遼當夜在軍中選拔精銳800人,大喫大喝,養精蓄銳準備大戰,而且張遼選擇的突襲時機也會很特別的,《三國志.張遼傳》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

平旦就是天剛亮的時候,可以說這是孫權所部最放鬆警惕的時候,孫權可能有預防曹軍襲營的準備,但一般對手會選擇在夜裏襲營,天亮的時候勢必會放鬆警惕,再者,天亮了,張遼率部也有了相對清晰的視野,就這次突襲而言,張遼是直接衝着孫權而且的,這妥妥的是想執行斬首行動。


歷史記載此戰,張遼連斬數十人,斬殺孫權所部兩員戰將,《三國志.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孫權手下悍將陳武於此戰中戰死,應該是被張遼所殺。

當時張遼所率突襲部隊應該是騎兵,不然的話達不到突襲效果,也不會相對輕鬆突圍,更不會殺的孫權各部人仰馬翻,發生潰敗、混亂,孫權也是跑到一個高處,四周衛士緊緊護衛才免於被張遼所傷。

這次突襲張遼於孫權營中左右突殺,無人能擋,也曾二度攻入孫權軍陣,救出了被圍困的曹軍將士,這極大的挫敗了孫權所部的銳氣,此戰之後,孫權將士鬥志逐漸低落,而守城的曹軍將士士氣得到極大鼓舞,因此孫權在此後圍攻合肥10多天中,面對劉馥打造的堅城毫無辦法,加上軍中發生疫疾,只能撤軍了。


可以說張遼的這次突襲爲合肥守城戰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這次突襲出戰的將領應該不止張遼,還有李典。

《三國志.武帝紀》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三國志.李典傳》典慨然曰:「此國家大事,顧君計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義乎!」乃率衆與遼破走權。

李典是和張遼一起擊敗過孫權的,而且李典傳還記載是在張遼提出主動出擊後,李典支持張遼的計劃,之後就引起出擊的,再者逍遙津之戰,張遼突襲孫權共兩次,第二次隨張遼出擊的是樂進。

正常情況下,三位悍將留守合肥,不會都出城作戰, 城內必然會留有一位將領策應,而且合肥城下的突襲作戰,張遼和李典一統出戰也符合曹操教函中的安排,是最適合的結果。

所以說我們不能只看到張遼的英勇,而忽略了李典的參戰,可以說張遼李典以及那800將士都是冒着同樣的危險,而且此次突襲李典可能身負重傷。


對李典的記載,在逍遙津之戰後就沒了,只是說他36歲就去世了,曹丕繼位後,念及其在逍遙津一戰中的功績,追封其爲愍侯,諡號中,國逢難曰愍,而且曹丕還是顧忌其在當初擊敗孫權中的功績。

再者在曹氏集團中,有另外兩位死後被追封爲愍侯的,也就是夏侯淵和樂綝,夏侯淵大家都知道,在定軍山之戰中被黃忠斬殺,樂綝是樂進的兒子,在討伐諸葛誕時被其所殺,可以從這兩位身上聯想到李典的事蹟。

應該是李典在和張遼一同出城作戰中,負了傷,而且可能是很重的傷,歷史記載中沒有記載他死於哪一年,很可能是逍遙津之戰後不久,所以曹丕追封其爲愍侯。

就算退一萬步講,當時李典也是參加了第一次突襲作戰的,所以殺翻孫權大營的功勞不能只算在張遼的頭上。

孫權在合肥苦戰,攻城不下,加之發生疫疾,率部回撤的時候,張遼抓住了第二次機會。《三國志.吳主傳》兵皆就路,權與淩統、甘寧等在津北爲魏將張遼所襲。

可能是孫權想擔起自己的責任吧,畢竟勞師出征,結果卻折戟在合肥城下,不表現出一切愛惜士卒的事蹟,不好意思回去,孫權率少量衛士斷後,加上淩統、甘寧、呂蒙等人,但是要注意的是,孫氏集團將領擁有私兵,所以說,諸位將領一起陪孫權殿後,不代表他們是光桿司令啊,不然的話,歷史記載孫權的衛士也就千餘人,這點人,孫權就敢自己殿後,也是活膩了。


此時張遼準確判斷,孫權不是誘敵之計,所以率部出擊,《三國志.甘寧傳》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記載裏此次張遼所部是步騎混合部隊,那麼在合肥城內留守的曹軍應該是大部分出城了,畢竟這一次和上一次不同,孫權率領的殿後部隊必然是有所準備的。

此次張遼是提前派人燒燬了逍遙津的橋,阻斷了孫權和大部隊的聯繫,之後大軍壓上,雖說跟隨孫權的諸將都有私兵,但是個人猜測,張遼率領的部隊兵力是要多於孫權所部的,《三國志.淩統傳》統率親近三百人陷圍,扶扞權出。

如果說孫權兵力佔優的,完全可以邊打邊撤,沒有必要事實丟車保帥的打法,顯然淩統率領私兵是主動陷入張遼所部包圍的,爲的就是讓孫權有足夠的時機逃離。孫權最終是在衆人護衛下,渡過逍遙津,沒有被張遼所捕獲。

那麼這次突襲是張遼自己的功勞嗎?不完全是。

《獻帝春秋》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

當時樂進也是和張遼一同出擊的,這也符合我之前對李典受傷的推測,第一次突襲時,李典隨張遼突入孫權大營受傷後,只能留守合肥,所以只能是樂進出戰,如果李典沒有受傷的話,應該還是會遵從曹操的任命安排,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


而這一次張遼能夠得手,在於其敏銳的判斷力,畢竟判斷對手是佯裝敗退誘敵還是真的撤軍了,是需要膽魄和智謀的,不過就這次突襲戰過程而言,張遼應該是率領優勢兵力企圖圍殲殿後的孫權所部,幾乎差點活捉孫權。

總的來說,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中打出聲威,和他的謀略膽識離不開,但同時也不能忽略企圖因素,曹操的有利戰時任命,劉馥在任時打造的堅城合肥令孫權久攻不下,加之李典樂進的參戰,尤其是李典,很可能在第一次突襲時受傷,留守合肥曹軍衆將的一起努力創造了逍遙津之戰的大勝,因此不能把所有功勞都放在張遼身上。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張遼傳》《三國志.李典傳》《三國志.曹仁傳》《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甘寧傳》《三國志.淩統傳》《三國志.潘璋傳》《獻帝春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