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羣星與殘月。”這是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的一首詩,也是他一生中罕見一首七言絕句。

這首詩叫《詠初日》,是趙匡胤在稱帝前所寫。當時,趙匡胤和好友把酒言歡、尋歡作樂,不知不覺東方迎來了一絲曙光。此時,以爲文采斐然的好友即興作詩,內容就是這詠日詩。

作完詩後,趙匡胤還是覺得不過癮,看着東邊正值日出時刻,紅日普照大地,世間逐漸一片光明,頓時心中澎湃,心中無比感慨,大概是想起了戰亂的年代,也不知何時結束。

於是,趙匡胤忍不住吟誦出了這首《詠初日》,太陽剛初開的時候耀眼奪目,光彩照人,世間萬物都被照耀的紅紅火火,一轉眼,太陽昇上高空,驅逐走黑夜的星星與月亮。

這詩中所描繪的情景,何嘗不是趙匡胤所希望的樣子呢?他希望做普照大地的太陽,能驅逐黑暗。儘管當時只是個小小的軍隊頭目,但是從詩中可以看出,他有着鴻鵠之志,內心有着大格局。

後來事實證明,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義氣,造就一番事業,真的成爲了耀眼的太陽,重新恢復華夏的領土,成爲大宋之傳奇。

一、趙匡胤遇見“伯樂“柴榮

唐朝滅亡後,安史之亂久久得不到解決,天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五代時期,趙匡胤被後周恭帝任命爲歸德節度使,此後屢獲軍功,爲稱帝奠定基礎。趙匡胤能夠成就一番霸業, 離不開周世祖的賞識與提拔,可以說,周世祖是趙匡胤的“伯樂”。

五代時期,有個皇帝被稱爲“五代第一明君”,十分善用人才,有言道:“文武參用,各盡其職”,這個人就是周世宗——柴榮。柴榮在位期間,整頓軍隊,減少賦稅,安撫難民,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居樂業,開始恢復繁榮。

柴榮一生都是趙匡胤的主公,是周太祖的養子,後改叫郭榮,因爲周太祖郭威的兩個兒子均被殺,所以柴榮就在郭威去世時繼承了皇位。

趙匡胤很早就從軍,最早在郭威手下,趙匡胤武力高強,作戰勇猛,屢立軍功,收到郭威的提拔重用,但是此時的趙匡胤還沒有機會進入權力中心,無法參與決策重要事務。

周世祖繼位後,年輕氣盛,御駕親征,討伐遼國和北漢國,趙匡胤也在其中,但此時,周世祖並不知道趙匡胤這個人。

此次交戰,後周兵少,北漢人多,柴榮戰場經驗不足,又是第一次御駕親征,因此隊伍士氣不振,右軍將領樊愛能和何徽無能爲力,心生膽怯,竟交戰不久就帶兵逃跑,後周打敗於北漢國。

柴榮見情況危急,親自督軍,趙匡胤看到皇上如此身先士卒,立即也英勇殺敵,戰士們受到鼓舞,士氣大振,後周大勝。

當時,郭威的女婿張永德擔任禁軍最高統帥,對趙匡胤在此戰中的表現讚賞有加,柴容提拔他爲點錢都虞侯。從此以後,柴榮對趙匡胤也是十分佩服,對他十分信任,並希望成爲趙匡胤這樣英勇無比的人。

也正是由於柴榮的提拔,趙匡胤開始走上政治舞臺,纔能有後來的成就,可以說,有了柴榮纔有了趙匡胤成就大宋朝。

二、“被迫”稱帝

後周世祖柴榮病死後,周恭帝繼位,年僅七歲,政治不穩,再加上遼國聯合北漢再次入侵,朝廷無計可施,宰相範質深知只有趙匡胤能解決危難,於是詢問趙匡胤的意見,可趙匡胤卻以兵少將寡未有拒絕出兵,範質只能將最高軍權委於趙匡胤,可以調動全國軍馬。

趙匡胤帶領軍隊到達陳橋驛時,開封城內出現一陣謠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爲太子。”此謠言雖多數人不信,但朝中文武慌作一團。當年周世祖就是用這一招免去了張永德的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趙匡胤深知皇帝疑心重,害怕江山易主,他故技重施就是爲了造成慌亂,從而使軍隊絕對聽命於自己。

夜幕降臨,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士兵中散佈消息:“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爲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爲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士兵們都是熱血豪放之人,瞬間被煽動起來,都認爲很有道理,趙匡胤的弟弟和趙普見時機成熟,就把準備好的黃袍披在佯裝喝多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對他行跪拜之禮,高呼萬歲,想要擁護趙匡胤爲皇帝。

趙匡胤假做推辭,言語中透着被迫:“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爲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爲若主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是你們貪圖榮華富貴,非要擁立我爲皇帝,既然這樣,你們可要聽從我的命令,否則我也不做這個皇帝了。衆士兵立刻表示惟命是從。

是你們要我做皇帝的啊,不是我自己要做的,我很無奈啊,話裏話外都透着自己是被迫做皇帝的意味。《宋史》中記載,是趙匡胤親信在他醉酒後黃袍加身,被手下逼迫成爲皇帝。可是,真的是被迫嗎?

黃袍乃是皇帝的代表,尋常人怎麼可能擁有?再者,黃袍總不能是現場製作出來的,定然是事先準備好的。由此可見,趙匡胤稱帝是蓄謀已久,至於《宋史》的記載,對趙匡胤有一定美化的程度

三、恢復華夏,創造歷史

趙匡胤稱帝后,嚴肅軍紀,對後周皇帝、太后、大臣未曾凌辱,也沒有燒殺搶掠,因此得到衆官員的支持,輕而易舉的拿下後周京城開封,逼恭帝讓位,成立大宋國。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發生政變不足爲奇,但這次兵變,沒有血流成河,沒有危害百姓,一個不流血就建立起來的大王朝,堪稱奇蹟。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開始着手鞏固政權。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平定叛亂,拿下荊湖,打敗後蜀,平定江南地區,重新恢復華夏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二百多年的混亂局面。

除此之外,趙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是從孤兒寡母的手中奪來,他也害怕再次發生這種事,江山易主,於是重文輕武,宋朝因此被稱爲“文人的天下”,並且着手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避免手下權力過重以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採取“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以及“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將地方的財、權收到中央。封建王朝發展到宋朝時期,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但也留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

小結

總而言之,趙匡胤建立大宋,大宋成就趙匡胤。趙匡胤在位期間,有三件事影響極爲深遠。

一是平定叛亂地區,基本統一華夏,使百姓們生活安定,安居樂業。

二是加強中央集權,徹底消滅地方割據勢力,在宋朝以後再也未出現過分裂割據的局面,爲以後的統治留下寶貴的財富。

三是重視文化和生產。趙匡胤關注民生,爲百姓着想,他多次治理黃河等主要河流,大大減少了水患的發生,爲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他上位後,十分重視文化傳播,下令收集各國遺留書籍,廣泛、高價收買藏書、字畫,並根據藏書價值授予獻書者一定的官職,極大的刺激了當時文化的傳播。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