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其實這句話是出自《皇帝陰符經》上冊“神仙抱一演道章”中。

《黃帝陰符經》與老子的《道德經》被很多修道之人稱爲“道學雙璧”。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作者無法考證。其作者傳說爲軒轅黃帝,歷史上有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淳風、李筌、李治、李鑑、李銳、楊晟等都作過註解,《四庫全書》中有所收集。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洛陽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

《陰符經》的作者舊題“軒轅黃帝”這一點一直都沒有疑問,只是到了近現代,疑古之風大盛,纔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學術問題當然可以爭議,但是很多疑古的聲音,很多都是沒有堅實可靠的學術考證的,很多是前設性的假定及心理學上的自我設限造成的下意識暗示催眠下的錯誤結果,還有文化的不自信及民族虛無論在作祟。
我們看,《陰符經》的“道者,盜也”的學術思想,是古道家一大特徵,與《列子》如出一轍。我們看《陰符經》本經的學術風格,也可以明顯看出,它特別的簡潔、凝練,與上古道家學風如出一轍。
而且古代道學有祕傳的習慣,很多經典,在相當長時期內,都是道門裏面師徒口口相傳,只是後來在某個時間段,由某種機緣,才流傳到世間,如太極圖。這些智慧結晶,大多源自上古時期集體智慧。
因此,我們還是可以認爲,《陰符經》是黃帝時期的集體智慧結晶,是黃帝至道、道術思想的具體體現。
《陰符經》被稱爲“古今修道第一真經”,共有三四百字,字字珠璣,蘊含中華民族政道、治道、兵道、仙道的智慧思想源流,可謂博大精深。《陰符經》文字簡練,詞語奇特、氣魄宏大,膽略奇偉,言必有據,哲理深邃,理必辯證。通觀全文,又連貫一氣,書中多隱喻,論述養生、政道、兵略思想時,融合易、老、陰陽、法、兵等諸家思想,是一部獨步古今的經典之作。因此諸葛亮、李筌、朱熹等人曾先後爲《陰符經》作注。朱熹更贊其“非深於道者不能作”。
《陰符經》是一部思想著作,集道家的治國方略,養生之道,兵法戰術等。《黃帝陰符經》立義於社會,導向於人生。《黃帝陰符經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內容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關係。中篇主要內容是論述富國安民的道理。下篇主要內容是論兵法戰術的。

黃帝陰符經原文如下:
神仙抱一演道章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富國安民演法章中篇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兵戰勝演術章下篇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生死之心在於物,成敗之機見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故以: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黃帝陰符經》是以至道修煉爲核心、以奇門遁甲術爲應用和道學元典。以道爲體,以術爲用,以內修爲超聖登真根本,以治國平天下爲積功累德之途徑,這是《黃帝陰符經》的主題思想,也正是以黃帝爲代表的上古天真之成道之路,也是至道修煉突出的顯要特徵。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陰符經》帶有黃帝時代道學思想的精要,它與老子以後走隱士路線的道學思想有截然不同的風格,顯然是周朝之前的黃帝時代道學精髓之代表。
聯繫《陰符經》下篇所說的“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就會明白,至靜之道,實際上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可以盜取虛空元炁,實現生命的逆轉,迴歸太極之中、無極之野——就是大道家園的中央。因此,它是超越律歷的限制的,因爲律歷都是建立在對天地陰陽推移規律的觀測之上,無法範疇超越陰陽的最高本體。你來或不來,大道家園就在這裏,不生不滅,生生不息。

至靜之道也好,“盜”“道”的理念也好,實際上,都是至道修煉的最核心理論,以上篇章,是《陰符經》的主體部分。明白這點,就可以理解,《陰符經》必然是以至道修煉爲核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