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中文網訊】進入5月,歐洲疫情管控措施逐漸放寬,多國開始復工。隨着新冠肺炎疫情相關限制措施解除,歐盟國家開始接洽服裝訂單事宜,預計6月份內,緬甸就能拿到新的訂單。

  這對於經歷了2個多月疫情的緬甸服裝業而言,是一個好消息。

  疫情期間,對緬甸來說,受影響最大的行業就是製衣業。此前,製衣業出口貿易額有46億美元,佔緬甸出口總額的10%。而緬甸的製衣行業,爲7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

  疫情爆發後,從1月份到3月份,緬甸製衣行業的原材料斷貨,不少工廠不堪重負宣告破產。4月以來,雖然製衣廠的原料供應恢復,但歐洲國家爆發疫情,不少國家宣佈封國,緬甸製衣廠的訂單大幅驟減。

  據官方公佈的信息,因種種原因,自年初爆發疫情以來,仰光省內共有131家工廠削減工人、暫時關閉或徹底關閉。其中有3家工廠是在沒有支付員工工資的情況下跑路,受影響的工人多達6萬人。

  除了仰光,勃固工業區、妙瓦底工業區等,上百家工廠受影響,數萬名工人生計遭到考驗。當然,疫情來臨,也有一部分製衣廠抓住商機,轉型生產醫療物資和防護服。

  如今,歐洲不少國家的疫情逐漸平穩,各個國家逐漸宣佈解封,國際物流也在逐漸恢復中,緬甸製衣行業的訂單也多了起來。

  一家制衣廠的老闆稱,往年的七八月份是紡織淡季,因爲下半年的外貿訂單基本是在五六月份下達。而現在正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時間點,之前受疫情因素取消或延遲的訂單,或將在這個時間段集中釋放。

  目前,全球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各國重啓經濟,消費市場將出現一定補償性恢復。隨着消費市場逐漸恢復和支持政策出臺,預計2020年下半年棉紡織服裝行業運行水平較上半年有明顯改善。

  長期看,這次疫情將全球棉紡織產業鏈一系列問題放大,我國紡織企業面臨形勢依然嚴峻。政策扶持不斷優化產業生態環境,內需市場潛力成爲產業發展的新優勢,爲破解外需環境制約,企業需從戰略管理、創新突破、價值再造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