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志摩和张幼仪的长子徐积锴对此尤为拒绝,他目睹了亲生母亲在婚姻中的不幸,又跟着母亲经历了离婚后的种种苦难,还有看到徐志摩遇难后陆小曼为了生活和有妇之夫翁端午同居多年,完全无法接受赵清阁提出的合葬请求,坚决地拒绝了。但两人的婚姻却是一地鸡毛,以至于陆小曼死前唯一的心愿——和徐志摩合葬在一起都没有实现,这一愿望被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拒绝了。

徐志摩和陆小曼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优渥的生活先进的教育让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经历。但两人的婚姻却是一地鸡毛,以至于陆小曼死前唯一的心愿——和徐志摩合葬在一起都没有实现,这一愿望被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拒绝了。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之前,两人都有结婚的经历,而为了他们口中的爱情,两人分别抛弃了原配,这让后世故事中的俩人落了个渣男渣女的名号。

徐志摩在18岁那年由父母做主娶了同是名门之后的张幼仪,被时人评价为“其人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张幼仪,在徐志摩眼中只是个“乡下土鸡蛋”。一场说到底不过是利益结盟的婚姻自然入不了天性热爱浪漫的徐志摩的眼,所以徐志摩几乎从未正眼看过张幼仪。

他只是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履行基本的婚姻义务而已。
和张幼仪生下第一个孩子徐积锴后,徐志摩离开张幼仪母子先后去了天津北京美国英国读书。谁能想到,以浪漫主义诗歌被人们熟知的徐志摩,攻读的都是法学经济学一类的学位。在英国,他广泛地阅读了世界上的各种著作,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各种思想流派,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也让他更加不满家里的包办婚姻,越来越想打破家庭的桎梏去追求自由浪漫的爱情。
陆小曼,同样也是嫁给了家里安排的人,叫王庚。王庚这个人无论是在身份地位上,还是在才华上,都极有潜力,做陆小曼的丈夫,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人选。不过王庚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他太忙了,王庚作为梁启超的学生,更是陆军中将,对于工作,王庚总是勤勤恳恳,也因此,很多时候,王庚忽视了陆小曼。

身处思想解放的民国时期,陆小曼一直追求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她自幼接触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样追求的是平等烂漫的爱情,而他的丈夫王庚无法作为她理想中的爱人,两人之间一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王庚的不满在她遇到同样生性浪漫的徐志摩之后愈发不可收拾,最后导致了离婚。
两个人终于突破重重阻碍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的婚姻并不被人们看好,甚至被徐志摩请去做证婚人的恩师梁启超直接在婚礼上发言时,直接出言怒斥,把新婚的两个人一起批了一通,当众让一对新人下不来台。

婚礼似乎就预示了他们婚姻的一地鸡毛,婚后,陆小曼仍旧过着奢靡的生活,仍旧每天出入高档场所,花钱如流水,甚至跟着翁端午吸上了鸦片。徐父因为两人不顾反对结婚一怒之下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支持,徐志摩仅靠写作赚钱无法维持她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同时打几份工来维持他们的日常开销。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省钱搭上了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飞机飞行途中遇到大雾,在被迫降低飞行高度时不慎撞上开山坠毁。
徐志摩遇难后,陆小曼在之后的许多年和有家室的翁端午生活在一起,其实他们在徐志摩陆小曼结婚后不久就有过暧昧关系。而且丧夫后的陆小曼穷困潦倒,还要靠徐志摩前任妻子张幼仪的接济。

陆小曼临终前,希望可以和徐志摩葬在一起,这也是她唯一的心愿,她把这个心愿托付给了好友赵清阁。陆小曼辞世后,赵清阁去过徐家交涉,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最终还是没有葬在一起。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长子徐积锴对此尤为拒绝,他目睹了亲生母亲在婚姻中的不幸,又跟着母亲经历了离婚后的种种苦难,还有看到徐志摩遇难后陆小曼为了生活和有妇之夫翁端午同居多年,完全无法接受赵清阁提出的合葬请求,坚决地拒绝了。

无可奈何之下,赵清阁将陆小曼的骨灰寄存在凭吊处,也没有下葬。后来,陆小曼的骨灰一直放在那里,直至不慎遗失。自此,陆小曼竟成了真正的孤魂野鬼。
只在陆小曼辞世23年后的1988年,她的堂侄和堂侄女才一起在苏州一公墓为她建造了个衣冠冢作为纪念墓,至此,这位满腹才华却一生坎坷的不幸女子终于入土为安。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一段段感情充满波折,或许,他们本就不是适合结婚的人,或许真如那句“婚姻是浪漫的坟墓”所说,像他们这种向往极致浪漫的人,就不该走进婚姻这座围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