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会有人说,张幼仪的悲剧是家长制包办婚姻所造成的悲剧,可我却并不这么认为。

包办婚姻确实是造成张幼仪悲剧的一个促因,但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终究还是她的丈夫,也就是徐志摩的态度。

这也就是说,徐志摩才是那个真正想要彻底毁了张幼仪的人。

不过,好在张幼仪足够坚强,并且家中有几个足够疼爱她的哥哥,这才让她慢慢治愈了徐志摩带给她的伤害。

为什么说徐志摩才是那个真正想要毁了张幼仪的人?这一切就得从他们的婚姻说起。

张幼仪出生于1900年,徐志摩生于1897年,他们是在1915年结婚,此时的张幼仪只有15岁,徐志摩已经18岁。

倘若说当时已经18岁的徐志摩对爱情还没有追求,或者说成长于传统家庭的他仍然无法违背父母意志的话,这一点确实能够理解。

可是,他在法国对张幼仪所做的一切,已经不只是负心汉这么简单了,但凡有些良知之人恐怕也做不出那样的事。

张幼仪于1918年生下了长子徐积锴之后,没过多久,徐志摩就离开了家,远渡重洋去了美国留学。

他去求学,张幼仪当然没有理由阻拦,她也不会阻拦。

她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无时不在告诉她,她不能阻拦他,她只要在家中做好“相夫教子”的本职工作就好。

1920年徐志摩由美国转赴法国,也正是在法国,他遇到了让他一生爱而不得,甚至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人。

也恰恰是这一年,张幼仪也满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法国,一心想着能够在法国照顾求学的丈夫。

然而,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到来却很不开心,因为她破坏了他想要追求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人的计划。

徐志摩把对张幼仪的不喜欢甚至是厌恶表现得淋漓尽致,张幼仪在他看来就是一个没有学识、没有情趣的乡下姑娘。

张幼仪当然也感受到了丈夫对自己的厌恶,但是她也只能选择默默地忍受。

这时候的徐志摩已经23岁了,又远在法国,他的父亲即便想管也管不了他,他应该有足够的自由了吧?

他应该有足够的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了吧?至少在某些事上,他绝对可以自己做主。

可他做的事,却让人感到不齿。

他一边厌恶着张幼仪,一边嚷嚷着让张幼仪离婚,可是张幼仪却在1922年为他生下了次子彼得。

这意味着什么?他一边厌恶张幼仪,一边要和张幼仪离婚,又一边向张幼仪索取以满足他的欲望。

既然不喜欢,既然要离婚,为什么又要这么做?

更让人生气的是,张幼仪在告诉他,她怀孕了的时候,他却只是冷冷地回了她一句:赶快打掉!

那个时代,让一个怀孕的女人去打胎实际上是一件有生命危险的事,但是他就是那么铁石心肠。

张幼仪咬着牙签下了离婚协议,这对张幼仪来说本就是一次伤害了,可徐志摩却又做了一件继续伤害她的事。

他迫不及待地回国登报发表了离婚通告,这无疑是把他休了张幼仪的事公之于众,让张幼仪颜面扫地。

他之所以这么高调地发表离婚通告,完完全全是为了告诉他心里最爱的那个人,他是自由身了,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追求她了。

徐志摩所做的这些事,总不是包办婚姻逼他这么做的吧?

当然不是,这些事完全是徐志摩出于主观意识所做,在离婚之前让张幼仪怀孕完全是他出于主观欲望所做。

包办婚姻这四个字,只不过是为徐志摩披上了一层看似光鲜的羊皮罢了。

所以我才说,徐志摩实际上才是那个真正想要毁了张幼仪的人,否则那些事他根本不必去做。

我也替张幼仪感到庆幸,因为她能够早日离开一个想要彻底毁了她的人,然后获得新生,这是一件幸事。

徐志摩,配不上张幼仪。

所以,张幼仪晚年才会说,感谢他的离婚之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