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刘是本硕博双一流博士,毕业后就在学校内工作,年薪25-30万元,他抱怨科研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希望能凭着自己的收入去购买一套房子,女友家里有钱,他在岳父面前没有什么底气。老周是211硕士、双一流博士,后来到一个双非本科工作,每月工资为7500元,到了学校后立马怀孕,后又跳槽到毕业的大学,没有科研压力,工资也为7500元。

在近期召开的两会中,贵州疾控中心的何琳副所长认为,应该加大博士待遇,从2010年开始,她所在的单位,人才大量流失,200多人先后辞职,其中有不少博士,因此何琳认为应该将疾控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和公务员看齐。

很快,复旦大学40岁博士年收入才8.2万元的新闻,在网上引来了重点关注,内容中表示,此博士所学的专业是流行病学与统计学,40岁时担任副主任医师,2017年收入才8.2万。

这个收入在不少行业都偏低,实际上此博士的遭遇并非个例,那些冷门专业的博士,他们在工作后待遇都不是太高,总体上偏低。

有人调查过材料学专业的博士薪资情况,发现留校的博士比在企业上要低。

老刘是本硕博双一流博士,毕业后就在学校内工作,年薪25-30万元,他抱怨科研工作的压力比较大,希望能凭着自己的收入去购买一套房子,女友家里有钱,他在岳父面前没有什么底气。

老李毕业后去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其年薪为12万,还可以去企业当兼职顾问,能拿到几万元外快,不需要朝九晚五,只是科研的负担大,如果去企业的话,工资更高,但他认为流动站更稳定。

老王夫妇为同班同学,一同在某大学搞科研,每人都能分上一处房子,月薪不足1万,日常开支可报销,但科研压力大。

老周是211硕士、双一流博士,后来到一个双非本科工作,每月工资为7500元,到了学校后立马怀孕,后又跳槽到毕业的大学,没有科研压力,工资也为7500元。

这些都是材料学博士的现状,每个人的机遇不同,能力不同,对应的工作差距比较大。那些刚毕业、没有留学背景、没有光鲜履历的博士,求职时并不容易,工资待遇也不是太多,有人到了中年也只是拿7-8万元年薪。

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可能要经常彻夜工作,也有人考核不过关,可能会被辞退。

2018年时,中国天眼招募科研人员,年薪才10万元,结果没人愿意过去工作。很多网友吐槽,政府应该提高薪水,改变现有的薪酬制度,让科研人员的收入更高,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安稳的工作。

对那些刚毕业的博士来说,可能收入还不如硕士生,他们的内心也会感慨“读书无用”,希望科研单位能提高薪水,让博士能拿到和能力相符合的薪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