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
在這場戰役中,德軍用4萬人傷亡的代價,把波蘭按在地上摩擦。
在這之後,波蘭就給我們留下了不堪一擊的印象。
歷史上的波蘭一直是這樣嗎?
從歷史上來看,波蘭這個國家在歐洲強敵環伺,地緣政治非常惡劣,在歷史上經常被瓜分。在16世紀,波蘭發展爲東歐封建強國,領土面積歐洲第三。
從17世紀開始,波蘭國力開始走下坡路。
18世紀以後,歐洲權利平衡發生變動,波蘭三次遭到奧匈帝國、沙俄帝國和普魯士王國的瓜分,在1795年第三次被瓜分後,波蘭亡了。
一直到一戰結束,才重新復國。

按理說,波蘭經過亡國之痛,應該長記性了,學會如何在大國之間存活纔對。
但是,復國後的波蘭還是和從前一樣,一副戰鬥民族不服就乾的姿態。
實話實說,波蘭人勤奮努力,講義氣,但是有一點不好,就是容易熱血上頭。
在被外族統治後,波蘭人變得敏感,激進,對待鄰國如同死敵。
一戰後,德國被瓜分,滿血復活的波蘭馬上和英法站成一隊,心甘情願充當英法的馬前卒,參與對德制裁。
一戰後,波蘭工業和農業發展迅猛,經濟和工業指標已經位居前列。
這還遠遠不夠,波蘭野心急劇膨脹,瘋狂擴張軍力,軍備在兩年內擴張到50萬人,還組建了一支頗爲強悍的騎兵部隊。
直到二戰爆發前,波蘭已經擁有常備軍150萬人,2200輛坦克和2100架戰機,軍事實力遠超戰前的美國,機械化程度高於當時的日本。

膨脹後的波蘭,惹惱了德國不說,連蘇聯也不放在眼裏。
在《凡爾賽條約》中,波蘭和蘇俄的邊界沒有詳細說明。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同盟國從東部撤退。
波蘭一看,機會來了。這是擴展疆土的天賜良機!
於是,蘇波戰爭爆發,並取得了一些戰果。
這一打,波蘭和蘇德徹底鬧掰,和其它鄰國的關係也極度緊張,
大有一言不合不服就乾的態勢。
1922年4月16日,蘇德之間簽訂了《拉巴洛條約》
結束了德國在一戰後,以及俄國在十月革命後的外交孤立,
意味着德國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認了蘇維埃俄國
同時也改變了德國在凡爾賽和約後的地位。
按理說,夾在中間的波蘭應該緊張纔對,
可波蘭陸軍元帥愛德華·雷茲·斯米格維卻放出狠話叫囂道:波蘭可以在三日之內滅亡德國。波蘭人的迷之自信一覽無餘。

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
德國陸軍被限制在十萬人以下,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
不得組織空軍,海軍也被大幅削弱。
爲了防止德國崛起,很多工廠和軍事設備都被拆除,
艦艇都被英法拿去抵債了。
不僅如此,德國還受到了英法的監視。
工廠拆了咋辦?沒事,給你。
設備被拿走了咋辦?沒事,都給你。
只要人和技術在,一切都能從頭再來。
爲了能擺脫英法的監視,德國需要尋找一個能談得來的夥伴。
放眼望去,也就只有蘇聯最符合他們的要求。
當時的蘇聯遭受西方的封鎖,再加上長期的動盪,工業力量極弱,充其量算個半工業國家,迫切希望引進西方的技術,加強工業實力和軍事力量。
於是蘇德兩國一拍即合,列寧也喊出了向德國學習的口號,兩個國家很快尿到了一個壺裏。

於是,德國將軍事設施和工廠都搬到了蘇聯,向蘇聯提供了成套的武器生產線和機械設備,不僅包工包料,還包括設計圖紙。
作爲回報,蘇聯向德國提供訓練和研發基地,以及各種物資。
在與蘇聯的合作中,德國暗自積蓄着自己的軍事力量。
德軍陸軍人數限制在10萬人,軍隊人手不夠咋辦?
沒關係,這10萬人不一定是士兵,我們把他統統搞成高素質的軍官。
只要每個軍官訓練出10個士兵,
那麼馬上就會有一支100萬人的軍隊,
如果每個軍官訓練20個士兵,那麼軍隊人數就有200萬,只要軍官素質過硬,還怕沒有士兵打仗嗎?
不讓擁有空軍怎麼辦?那就大力發展民間飛行俱樂部,優秀的後備飛行員一樣能開戰鬥機。英法越是對德國進行制裁,越激起了德國人心中對英法的仇恨。
當人們意識到德國膨脹的野心之後,它已經攢足了家當,一發不可收拾了。

面對德國的瘋狂擴張,1938年,發生了著名的事件,
那就是英、法、意、德四國簽訂了《慕尼黑協定》,
德國據此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
按理說,這裏面和波蘭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但是波蘭卻始終想站在瓜分者的角色,跳出來想要和德國一起擴張領土。
波蘭聲稱,波蘭族對特青地區享有和蘇臺德地區同等的權利。
這明擺着告訴大家,只要你德國能佔領蘇臺德,那麼我波蘭也就要分一杯羹。

捷克斯洛伐克雖然成了待宰的羔羊,但還是撂下一句話:我們此時所面臨的一切,不久後將是波蘭的結局。
飄飄然的波蘭對這句話不以爲然,還是趁火打劫吞併了特青地區。
顯然,波蘭再次被迷之自信衝昏了頭腦。
加上有英法兩個大哥罩着,波蘭以爲德國不敢輕舉妄動。
以至於德國在提出收回但澤通道時,波蘭依舊大放厥詞:
如果德國膽敢動一下波蘭,那麼波蘭會讓德國嚐到血的味道。
歷史證明,話說太滿容易打臉,越自信反而越容易驗證“真香定律”。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德國成羣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掠過波蘭邊境。
一小時後,德軍地面部隊分別從三個方向向波蘭發動全線進攻。
德軍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2800輛坦克組成的鋼鐵洪流,瞬間淹沒了波蘭,爲世人展現了一場經典的閃擊戰。
9月中旬,波蘭軍隊主要軍事力量被瓦解,德軍攻打至華沙城下。
9月17日,對波蘭積怨已久的鄰居蘇聯撕毀互不侵犯協定,悍然入侵,兩國瓜分了波蘭,波蘭再次被滅國。

波蘭在二戰期間“猝死”,值得我們同情嗎?想必大家心裏自然會有定論。
回顧歷史,波蘭曾有過輝煌的強國史,13世紀強大的波蘭騎兵,曾與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打了個平手,在16世紀又和奧地利人聯手打敗了土耳其人的入侵。
波蘭人的祖先兩次挽救了歐洲文明,這些波瀾壯闊的經歷,帶給了一戰後復國的波蘭人不切實際的大國夢。
這不禁提醒我們,一個有過輝煌歷史,又曾經飽受欺凌的國家,在復興後很容易陷入“力量崇拜”。
在這種危險思維下,一不留神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