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的一生順風順水,他不拘細行,卻暗自有度。他喜好交遊,上自公卿、下自百姓;他飲酒、談詩文、參禪論道,不涉政治、不求利益、不拉幫結派。他提攜後進,善識人才,亦與王昌齡、嚴挺之、李邕、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等交好。

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唐代詩人、書法家。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名列“仙宗十友”,被杜甫列爲“飲中八仙”之一,人稱“詩狂”。

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兩首著名的詩作《詠柳》和《回鄉偶書》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賀知章少時以詩文知名,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後歷任禮部侍郎、祕書監、太子賓客等職。爲人曠達不羈,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自號“四明狂客”、“祕書外監”。八十六歲告老還鄉,旋逝。屬於盛唐前期詩人,又是著名書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現僅存二十首。

世人皆知賀知章的文采,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賀知章的書法。他是一個書法家,草書寫得特別好,和“草聖”張旭經常在一起切磋書法,世人稱張旭爲“書癲”,他被人稱爲“書狂”。賀知章的書法代表作品就是其代表作草書“孝經”。

賀知章書法善草隸,竇臮《述書賦》稱:“湖山降祉,狂客風流,落筆精絕,芳詞寡儔,如春林之絢採,實一望而寫憂。”

竇蒙注云:“每興酣命筆,好書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詩筆惟命……忽有好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也。”

竇氏兄弟評唐名家書多譏貶,惟推崇賀知章“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可知賀知章當時書法之聲譽。李白有《送賀賓客歸越寺》雲:"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爲世傳誦。傳世書法作品中,墨跡有草書《孝經》、石刻《龍瑞宮記》等。《孝經》全卷縱筆如飛,一氣呵成,龍蛇飛舞,神彩奕奕。略取隸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嚴謹作風,又有晉人流潤飛揚的風姿,對晚唐和宋人書風影響巨大。

賀知章是杭州蕭山人,早年遷居紹興。是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和所有知名詩人一樣,也是少年成名。因時局變化、科舉一度中止,耽誤了他的大好年華。唐朝素有“五十少進士”之說,科考難度可見一斑,而賀知章一舉考取,可謂鳳毛麟角。

初入官場,賀知章在七八品的文職上籍籍無名,這於他倒是幸運的,讓他遠離爭鬥,順利渡過武則天后期的動盪。開元十一年,唐玄宗任命張說爲中書令,張說立刻推薦賀知章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還沒等這些書籍修撰完畢,賀知章就從太常博士升遷爲太常少卿。

唐玄宗即位之後,開元元年,陸象先宰相職位被罷免,賀知章在朝中少了助力,此後幾年基本處於原地踏步的狀態。這之後,他又吸引來另一位貴人張說。表兄陸象先,在朝中官至宰相。陸象先非常欣賞賀知章,誇他是“風流之士”,並常跟人說:在衆多的兄弟中,他誰都不想念,但只有賀知章,一天不見就感覺活着無趣。

賀知章能在朝中擔任國子四門博士,繼而升遷爲太常博士,少不了陸象先的引薦。當時,張說征討突厥叛軍大勝,朝廷上下爲之獻詩祝賀。賀知章奉旨爲張說寫的邊塞詩,特別受到張說的喜愛。沒兩年,又因張說的關係,賀知章升任禮部侍郎,併兼任集賢院學士。再之後,賀知章成了太子的老師、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祕書監,人稱“賀監”。

唐玄宗天寶初年賀知章到了85歲高齡,賀知章爲官五十年,文名頗著的祕書監賀知章,上書朝廷,因身體大不如前,一場大病之後,想要落葉歸根。深刻體會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向玄宗請辭,並皈依道教欲告老致仕歸故鄉吳中。玄宗李隆基,對他非常敬重,諸事待遇異於衆人。賀知章告老還鄉,唐玄宗不僅在鑑湖圈出一片湖面給賀知章做放生池,還爲他修建了一所道觀給他住,起名“千秋觀”。

爲了便於家人照顧他的生活,玄宗還提升他的兒子爲會稽郡司馬。臨行前,“帝賜詩,皇太子、百官踐送”,玄宗寫詩爲他送行,唐明皇在詩中寫道:“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祕要,方外散幽襟。獨有青門餞,羣英悵別深。”

大概是意猶未盡,又寫了第二首:“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皇太子李亨更是率領百官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爲他餞行。臨走時唐玄宗問他還有什麼要求。

賀知章讓玄宗給他兒子賜名,賀知章說:“臣知章有一犬子,尚未有定名,若陛下賜名,實老臣歸鄉之榮也。”

玄宗便忽悠他說:“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爲孚。”

賀知章覺得很好,拜謝受命。時間長了,賀知章不覺大悟:“皇上太取笑我啦。我是吳地人,‘孚’字乃是‘爪’字下面加上‘子’字。他爲我兒取名‘孚’,豈不是稱我兒爪子嗎?

賀知章在西京宣平坊有住宅。他家對門有一個小板門,經常看見有一個老人騎着驢在那兒出入。過了五、六年,再看那老人的臉色衣服象原來一樣,沒有變化。也看不到他的家屬。詢問巷中的鄰里,都說是西市賣穿錢繩索的王老,再沒有別的職業。經觀察,看出他是一個不平凡的人。

賀知章經常在空閒日子到王老那裏去,老人迎接很恭敬謹慎。他只有一個使喚童子。賀知章就問他的職業,老人很隨便地回答。由於和他往來增多,逐漸地更加尊敬,言論也逐漸多起來,於是在言談中說了他善於修道煉丹之術。賀知章平素尊信道教,所以願意拜老人爲師。

後來賀知章和夫人拿一顆明珠,自己說是在家鄉的時候得到的,珍藏了多年,特地敬獻給老人,請求老人給講授道法。老人接過之後就把明珠交給童子,讓他買餅來,童子用明珠換來三十多個燒餅,並請賀知章喫。賀知章自己心想,寶珠是特意送給老人的,可老人卻如此輕用。心裏很不愉快。老人已經察覺說:“道術可以心得,哪裏是在於力爭呢?慳惜之心不停止,道術沒有理由成功。應當到深山窮谷中,勤奮地、專心致志地探索尋取它,不是市朝所能傳授的。”賀知章聽了頗有心得,領悟了老人的意思,拜了老人就離開了。

過了幾天,老人不見了。賀知章於是請求辭官,入道還鄉。

大詩人杜甫的著名詩篇《飲中八仙歌》中第一個就說的是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說他喝醉以後騎在馬上前俯後仰的,就象坐在船上一樣。醉眼昏花地掉到井裏頭,他乾脆就在井底睡着了。常人哪怕喝得爛醉如泥,冷水一噴也就醒過來了,他喝醉了落到井裏也醒不過來,所以夠得上頭號“酒仙”。

當年,初到長安的李白,還沒有太大的名氣,就去拜謁當時的學術權威、太子的老師賀知章。賀老比李白大42歲,一眼就被李白的長相驚豔住了,看完李白寫的《烏棲曲》,讚歎“此詩可以泣鬼神矣”。再看《蜀道難》,賀老更是忍不住點贊,稱李白是被貶謫下凡的神仙“謫仙人”。兩人相見恨晚,畢竟,他們都是酒仙。

那天的黃昏時分,賀知章即邀李白對酒共飲,但是很不巧,這天賀知章沒有帶酒錢,他想了想,便把腰間的金龜袋,於是毫不猶豫地解下佩戴的金龜換酒,李白立刻阻攔說:“使不得使不得,這是皇家給你的飾品,怎麼能拿來換酒錢呢?”賀知章連忙安慰。

之後李白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離別後,賀知章向皇帝推薦李白,剛好李白那是有些名氣,皇帝久仰大名任命李白爲翰林待詔。賀知章去世後,李白獨自對酒,悵然有懷,想起當年的情景十分悲痛的寫下了《對酒憶賀監》:“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嫡仙人。好杯中物,今爲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觀賀知章的一生,就是豁達,一生過得是詩意陶然,喝喝小酒,寫寫小詩,如現在盛行的一句話,“過好當下”,這就是賀知章,一個永遠童心未泯的老頑童。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在外的時候,你可能是這老總,那科長的;回到家,可能是鐵蛋、柱子、二狗、振鎖……

回來的時候,已經太老了,老到沒有相熟的面孔,鄉音雖然未改,但誰又聽我訴說呢?小朋友也不認識我這個老頭,把我當遠來的客人。

漂泊半生,他鄉容不下靈魂,故鄉也抹除了自己存在過的痕跡,我覺得,這纔是這首詩背後的故事。

是啊,親們,賀知章這麼幸福,也不如回鄉的你們。

因爲沒有人把你當路過的客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