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中學倒是處理過一些學生欺凌的事件,但是到我知道的事件已經比較嚴重了,屬於被欺負的孩子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目前已是長期請假或是休學的狀態。處理起來也是十分棘手的,考慮各方面的利益,而且所謂的欺凌並不會像網上所放的視頻那麼極端,大多是溫水煮青蛙似的冷暴力。而被欺負者在長期的不公平對待中,心理慢慢失衡,最後發展成爲心理問題。攤開了看,不過是今天有口角,明天被打了一拳,後天又被踢了一腳,似乎沒什麼大不了。但是青春期本身就因爲身體發育以及心理成長方面的原因是最爲敏感的一個時期,而且初高中課業壓力較大,即便無風無浪都不一定平穩度過,更何況時不時還要面對處於弱勢的人際關係。

那麼被欺負的孩子真的自身有問題嗎,不排除有些孩子確實是不那麼討人喜歡;但有些孩子人見人愛,花見花開,只是偏偏得罪了某個小團體的“老大”;而更多的是“老實”的孩子。乖巧聽話,內向不愛與他人打交道,讓人覺得他軟弱可欺的好孩子。在成人含蓄而隱晦的職場中,因爲不善交談,被同事欺負都不在少數,更何況在崇尚勝者爲王的孩子團體,“欺軟怕硬”是很多成人都奉行的法在則。

那麼孩子應該怎麼避免被欺負?這個問題在我處理這些案例的時候,我仔仔細細地想過,我覺得在青春期這個或許是人生中最乾淨而最美好的時期,他們之後的回憶不應該是摻雜着晦澀的陰影和蒼白的無力。初中再談這個話題,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嬰幼兒時期大概是遏制此類事情發生的最好時機。而悲哀的是,從我對家長的瞭解,他們在孩子的幼兒期,並不太關注這些。

有的家長覺得我的孩子雖然不喜歡說話,不喜歡跟人交往,但是安安靜靜的,乖巧得簡直就是別人家孩子的典範,這沒什麼不好。特別是小公主的家庭,覺得文靜的小女孩真是棒極了。孩子的氣質是天生的,有的活潑些,有的安靜些,並無好壞之分。但是人際交往是帶着色彩的,外向的孩子比內向的孩子喫得開。氣質由基因決定,不可能讓孩子回爐重造,但是性格是後天培養的,內向的孩子一樣可以有很強的交際能力,關鍵在於父母的培養。

內向的孩子更多的喜歡偏安一隅,不會主動去跟小夥伴玩,也不會嘴甜的見到叔叔阿姨就打招呼,他們自己就會把自己囿於一個小小的天地,與外界接觸的門就需要父母爲他們打開。他們需要父母更多的引導,要常常帶他們出去玩,陪着他們,有父母在,會增強他們的安全感,能跟小夥伴玩得更自在,這種積極的體驗,能增進他們跟人主動打交道的慾望。孩子都會有一段時期不愛叫人,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孩子一直見到陌生人都很羞澀,父母就不能由着他們的性子,或者不在意的覺得,他現在還小,害羞也沒關係,而是應該鼓勵他們主動跟人打招呼。

內向性格的人,更注重自己的內心世界,更願意待在讓自己覺得熟悉的地方。但不代表他們真的就喜歡永遠的一個人待著,人是羣居的種族,內向的孩子也有交朋友的需要。如果真的放任他們沉默下去,最後成爲與人交往的一道障礙,難以交到合心意的朋友,再讓人把情商低的標籤貼在他們身上,是極爲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所以對於內向的孩子,更加需要家長爲他們創造人際交往的環境,也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培養他們溝通的能力,時時關注他們,並引導他們跟人更好的相處。

內向是一種氣質,我也是一個內向的人,我得益於這種氣質帶來的安靜祥和,我常與書爲伴,不寂寞,不孤單,內心充實快樂。但人際交往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在我小的時候就開始被父母有意識地培養。我母親非常清楚寡言少語的孩子會喫更多的苦頭。誠然是,成人的世界更加不可理喻,因爲我的沉默從而推測我情商較低,繼而覺得欺負了沒有關係的人,我當然領教過。好在,與我,說話不過是小時候學的第一步,糾結的不過是禮貌反駁與讓對方惱火的一個度而已。所以我喜歡聰明人,他們基本不會來招惹我,或者交鋒一次就不會有下一次。

請好好保護內向的孩子,並不是內向的孩子就會受欺負,只是他們可能比外向孩子更容易被欺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