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網記者 李夢嬌 文/圖

馬軍超遠眺黃河

【人物名片】

馬軍超,43歲,滎陽市高村鄉牛口峪村村民,鄭州市多客農牧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出生在黃河岸畔的他,深受黃河精神影響,經過近10年的社會歷練和經驗積累,毅然返鄉創業,其成立的鄭州市多客農牧設備有限公司目前已是生產全自動農牧設備的專業企業,產品已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併爲當地提供數十個工作崗位,帶動村民共同奔小康。

工作中的馬軍超

記憶中的黃河

在馬軍超的記憶中,黃河灘是大人們的勞作地,也是他們的遊樂場。“小時候黃河一漲水再一落,就和夥伴們一起去捕魚,總會收穫滿滿,那時候黃河帶給我的快樂是真切的。那時候的黃河水比現在大,村民會在河灘上種瓜,有時跟着大人去看瓜,早上起來鞋什麼時候被沖走都不知道。”

“那時哪懂什麼雄渾壯闊,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類描寫黃河的詩句讓我讀起來也沒什麼感覺了,看慣了嘛,黃河的四季美景對我來說就是生活,沒什麼特別的,直到畢業工作後,再難見黃河美景,才發現黃河已不僅僅是一段記憶,更是支撐我人生的一種精神。”馬軍超說。

1998年,中專畢業的馬軍超被分配到甘肅工作,但不想遠離家鄉的他毅然決定留在鄭州工作。

“剛開始是開菜店,生意不好就轉行做銷售,賣了三年的桶裝水。後來又到生產飼料機的廠家做業務,看到這一行的前景後,就在北四環賣了幾年農機配件。”馬軍超說,那幾年忙,回家的次數少了,到黃河邊的機會就更少了,最經常的就是從電話中聽家人嘮叨幾句關於黃河的閒話。

馬軍超查看生產材料

刻在骨子裏的“黃河精神”

2007年,經過近10年的社會歷練,馬軍超回鄉創業了。“想家了,也想念記憶中的黃河了。”他說,自己既會技術又有經驗,開廠子哪裏都能開,那爲什麼不回自己的家鄉呢。

也就是那時,他開起了第一家喂料機生產廠。但首戰失利,投進去的十幾萬元血本無歸,但憑藉融進骨子裏的黃河精神——“團結、務實、開拓、拼搏、奉獻”,他又向親朋借來十多萬元重新開始,“那時候公司總共也就三個人,畫圖紙、銷售、安裝、售後這些都得自己來,因爲生產的是蛋雞養殖設備,有時候給人家修機器,回來身上都是雞糞,也不捨得買衣服,老婆就半夜起來給洗洗。”

也正是馬軍超務實、拼搏的幹事作風,得到了客戶的認可,許多客戶都願意介紹別的客戶到他這裏採購喂料機,“就是到現在,我們公司也沒有專門的業務部門,幾乎都是客戶介紹客戶,口碑相傳。”

馬軍超查看生產材料

2013年,公司發展步入平穩後,馬軍超擴大公司規模,建了現在的廠房。

2016年,響應國家環保號召,公司開始由半自動向全自動化升級。隨即,他便開始着手研究自動化設備,去外地學習,參加國外產品展,到安裝現場學習,僅2017年他便10多次往返重慶、長沙、武漢、北京多地。

2018年初,該公司在三門峽澠池成功安裝首套蛋雞自動化養殖設備。“之前,他們用的就是咱公司的半自動設備,對產品質量、售後服務都很滿意,對咱比較信任,一有新產品需求,就優先考慮咱這裏了。”

“現在公司生產的全自動設備,用熱鍍鋅、鈑金替換了原來的噴漆、電焊等對環境有污染的程序,也大大提高了安裝效率,一般四五個人用1個月左右就能安裝完成。”說起安裝,馬軍超告訴記者,剛開始研究自動化設備時,因爲不熟練,給客戶安裝設備就安裝了近一年,孩子的滿月酒都往後推了,辦酒席的時候孩子都半歲了。但也正是他對客戶負責的態度,讓他贏得了更多的訂單,也讓企業發展越來越順。

馬軍超檢修生產設備

飲水同源“黃河鄉情”

企業發展了,有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時候,馬軍超首先想到的也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大家都是喝黃河水長大的,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帶動更多的家鄉父老用雙手拼出幸福,共奔小康。”

據介紹,馬軍超的公司現有80多名員工,除安裝及售後工人多爲外地羣衆外,生產車間多爲本地村民。疫情防控期間,馬軍超積極捐贈防控物資,助力戰“疫”。

【樸素願望】

2020年,馬軍超準備將舊車間重建成乾淨、整潔的新型現代化車間,新車間建成後,能夠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也爲員工提供更加舒適的工作環境。

【心裏話】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身爲黃河兒女,只要我們秉承黃河精神,拼搏進取,總會有所收穫。我以爲,每一次黃河落日都蘊含着對新一天的祝福和期待,所以她纔會如此美麗壯闊,也祝願每一位黃河兒女都能在每一次的落日中汲取力量,在每一寸晨曦中開啓屬於自己的奮鬥人生,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