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大名鼎鼎的秦汉辽东郡首府襄平外,在当时的辽宁大地上,秦汉时代的古城林立,如今天朝阳的酉城、今沈阳的候城、今沈抚新区的青桩子城与上伯官城、今普兰店的沓氏古城等,沓氏古城被考古学家称为“汉代辽南第一县”,出土过汉武帝赏赐的马蹄金。三道壕遗址处于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发达经济圈内,为研究当时辽东郡首府襄平附近及辽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三道壕遗址,位于辽阳市北郊太子河西岸冲击平原上的三道壕村,1954 年发掘,为东北地区最大的西汉时期的村落遗址。由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可知,距今两千年前的汉代农户凭个人的辛勤劳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住有房、出有车、行有路、食有肉,背靠襄平 ( 今辽阳 ) 大城市,商品交流频繁,惬意乡间,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三道壕汉代农户住有房、出有车

三道壕遗址说明汉代辽阳人已经过上了有房、有车的生活,宅院设施一应俱全,不仅种菜、饲养牲畜,而且对饮用水颇为讲究,还经常外出办事、交际,生活质量不低。

在三道壕遗址万余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共清理出 6 户居住址。这 6 户人家是分散而居,一家一户的宅院以十几米到几十米的距离错落分布,宅院独开门户,院门大都开向南或偏东西。房屋以木柱土墙为主,也有的用大石做柱脚,用砖石砌墙基,上加瓦、草苫等房盖。

宅院内的设施一应俱全,设有房屋、炉灶、土窑、厕所、垃圾堆等,多数宅院在厕所旁边设有猪圈或牛栏、马厩,饲养猪、牛、马等畜牲,储积厩肥,以便肥田。

每户宅旁有菜园,设有水井,方便汲水灌溉农田,一家三井,除了生活吃水用井外,还有生产灌溉用井。村落中的水井设施设计得十分巧妙,水井有陶管井和土窖井两种,陶管井不但可使水源充足,还可增强滤水作用。在目前发现的数眼水井中,其中一眼水井用陶制管状井圈 18 节,层层叠摞而筑,深4.5 米。这表明,当时这里的农户对饮用水是十分讲究的。

在农户居住址附近,还分布着若干砖窑。砖窑每座高约 3 米,估计每窑可烧长方砖 1800 多块,所烧砖均为长方形灰色绳纹砖,广泛用于当地的各种建筑,也间或烧造日常生活使用的陶制器皿。

在窑址周围,还有供制砖用的水井、土窑、露天炉灶等附属设备。砖窑址出土的文物有铜镞、铜铺首、燕“明”刀币、 “一刀”钱、小“半两”“五铢”等;铁器有锄、刀、凿等,陶器仅有灰陶盆。

三道壕村落遗址与外界相连的是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宽阔大道,分为主线与支线两段,全长 190米,路面宽约 7 米。按如今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国家标准,单车道的宽度也不过 3.75 米,距今 2000年前的农庄即已铺设这等大道,在中国道路史上是非常罕见的。道路上铺的鹅卵石大小不等,根据路基不同,有的铺四层,普通的铺两三层,路面中间稍高,两侧略平,道路两旁设有水沟、壕棱等附属设施,支线由转折处向北伸展。

据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回忆,当时发现路面上留有明显两排并行的大车辙痕,车辙的距离宽度约为 1.14 米,比现在的大车辙稍窄。车辙印明显,最深的达 16 厘米,显然是往来车辆反复碾轧所致,说明汉代的用车密度、车辆的载重量都是不小的。这条石筑路面,是东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铺石大路。

与之相印证的是,在三道壕各农家居住址,还出土了不少车器和牛马骨头,说明当时的农户均养车、养牲畜,不仅有房,还有车,经常外出办事、交际,生活质量是不低的。

当初曹操曾到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碣石写出了千古名诗《观沧海》

曹操最爱吃辽宁高粱米酱河鱼

早在汉代,辽东的“粮和鱼”就已声播中原。相传曹操带兵北上征乌桓时,几乎每天都吃辽东产的高粱米,再配上用酱汁熬炖的辽土河鱼。

辽阳三道壕遗址内保存下来一堆经过火烧的炭化高粱粒,说明在汉代,人们已食用高粱米,可能还是主食。考古学家冯永谦认为,这是西汉农家居住址中储存粮食的直接证据。而这些发现与先秦以来关于辽东物产的记载相吻合,还自然牵带出千年前汉代的两样东北绝搭美食:居就粮,梁水鲂。用今天话诠释,即高粱米水饭加酱汁炖河鱼。

关于这两样东北美食, 《毛诗疏证》中这样记载:鱼之美者,渔阳、泉州及辽东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于中国。故其乡语云, “居就粮,梁水鲂”。居就,指汉代辽东郡居就县,今辽阳东南亮甲山汉城。“居就粮”,特指辽东一带盛产的高粱;而“梁水鲂”,应指古大梁水(今太子河)所产的鲂鱼。鲂鱼,体形像鳊鱼,背部特别隆起,腹缘后部具肉棱,长可达 50 多厘米,生活在淡水中,可养殖。由此可见,早在汉代,辽东的“粮和鱼”就已声播中原,美名传扬了。

唐代徐坚写的《初学记》中引郭义恭《广志》说:辽东赤粱,魏武帝(曹操)以为御粥。所谓“赤粱”,即高粱米 。 据传,曹操带兵北上征乌桓时,几乎每天都吃辽东产的高粱米,再配上用酱汁熬炖的辽土河鱼(梁水鲂),食罢,一时神清气爽,五脏六腑之受用,道不尽的舒贴与美妙。

曹操最爱辽东的高粱米配酱河鱼 王晨同 绘

三道壕遗址见证西汉辽东社会繁荣

三道壕遗址处于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发达经济圈内,为研究当时辽东郡首府襄平附近及辽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考古资料。

三道壕遗址出土印有“……王符鍴”铭文的陶器残片。据考证,此陶器为战国时期燕国的量器,完整印文应是“襄平都王符鍴”六个字。

在三道壕村西有大片墓地,村北是大片密集的儿童墓,葬具多用几个残破的陶釜、陶盆、瓦筒接合。其中,瓮棺墓的陶器口沿上刻有“昌平”字样,正与史书上记载的王莽篡汉后改辽东郡首府襄平为“昌平”相吻合。上述资料足证辽阳在战国时期已有重要的行政建制。

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前,辽阳一直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三道壕遗址恰好处于辽东郡首府襄平的发达经济圈内。在这片面积达 4 平方公里,目前仅发掘 1 万平方米的面积区域内,所发现的遗址之密、出土的文物之多,令人瞩目:6 处居住址、11 眼水井、7 座砖窑、2 段铺石道路、368 座儿童瓮棺墓,出土的手工农具及日用陶器、石磨、纺论、货币等多达 19 万余件。

仅在目前发掘的 6 座三道壕房址内,就出土了148 件铁农具与车马具,包括犁铧、耧脚、锄头、铁铲、铁耙、镰刀等,占全部出土铁制农具的 60% 左右,这些铁制农具统一由官营手工作坊生产。出土的铜器有刀、锥、铜镞、铜带钩等;陶器有罐、盆、甑、豆、壶及纺轮、 “千秋万岁”瓦当和卷云纹圆瓦当等。

三道壕遗址丰富的出土文物,展示出千年前一个生机勃勃的生产生活图景。专家指出,三道壕村落遗址的时代相当于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25 年,是东北地区首次发掘的西汉时期大型村落遗址。遗址反映了西汉时期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状况,为研究当时辽东郡首府襄平附近及辽东地区的社会生活、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田野考古资料。

秦汉古城群彰显当时经贸繁盛

秦汉时代辽宁大地上古城林立,彰显着当时辽宁地区人类活动之频密、相应经贸之繁盛。而被汉代视为贵重礼物的马蹄金在普兰店、辽阳、灯塔等地的发现,说明早在汉代这些地方就是达官显贵的居住区。

除大名鼎鼎的秦汉辽东郡首府襄平外,在当时的辽宁大地上,秦汉时代的古城林立,如今天朝阳的酉城、今沈阳的候城、今沈抚新区的青桩子城与上伯官城、今普兰店的沓氏古城等,沓氏古城被考古学家称为“汉代辽南第一县”,出土过汉武帝赏赐的马蹄金。

1993 年,在沈阳故宫北墙外,发现了战汉“候城”遗址。专家们认为,西汉时期,候城属于辽东郡,应是沈阳最早的名字,是沈阳建城的起点。

2013 年 4 月 4 日,清明时节,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资深考古学家王绵厚与肖景全、张福有等人下乡考察。在沈阳市东陵区上伯官屯以东、牤牛河东岸的“青桩地”(今沈抚新区域内),时值有关部门在遗址南北开挖公路基槽,长几百米、宽几十米的路沟断面暴露出明确的古文化层,其时代特征鲜明的出土文物,立刻引起三位学者的高度关注。次日,王绵厚即电告省文物局有关领导,请沈阳有关部门予以保护。4月 7 日,辽宁省文物局和沈阳市文物局接到报告后,又特邀王绵厚与省文物保护专家郭大顺、田立坤和沈阳市的孟凡涛、刘焕民等同志,再赴现场进行考古勘查和保护论证,大家一致认定该发现的重要性。王绵厚认为,这座青桩子古城始建于战国(燕)时期,其创建年代比今沈阳市内的候城还要早,是沈阳地区迄今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古城,乃沈阳建城史之源头!

于青桩子古城出土的秦始皇“廿六”刻字陶量,或为当时燕秦戍军屯边驻营牤牛河岸时遗失;或为当时启筑“中部都尉”镇城时,为戍边将士颁发军粮所用。20 世纪 90 年代,在与青桩子古城紧傍相邻的抚顺李石寨,又发现了刻有秦代铭文的“相邦吕不韦”铜矛。这件铜矛不是一般普通兵士携带的兵器,当与戍守辽东郡“都尉重镇”(青桩子古城)的高级将领的活动直接有关。据此可以推断:青桩子古城出现的时代,至少不会晚于秦,在“候城县”设置前,即已建于浑河南岸。

“沈抚地区从辽东郡‘中部都尉’镇城到‘候城县’的建置,必然有一个阶段性的历史演变过程,但二者的关系,应是先有燕秦汉‘中部都尉’(青桩子古城)的障堠之城,后有‘候城县’(宫后里)。此外,秦汉时期的郡国‘都尉’,秩比二千石,其职位和重要性远高于县令(六百石)。所以对沈阳地区‘中部都尉’故址的考定,对研究沈阳城市史和沈阳历史地位的确立,关系尤重!”王绵厚评论道。地处今沈抚新区域内的汪家乡上伯官屯古城,在沈阳考古学家眼中,非比寻常。王绵厚断言:此城,就是“第四玄菟郡”的治所所在地,是汉末魏晋时期辽东北部的行政、军事中心!

20 世纪 80 年代,王绵厚曾先后五次亲临此地,观其城址坐落在今沈阳城东 20 公里的上伯官屯的村庄内,傍临浑河支流牤牛河西岸台地。城址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于东西,现存城墙的北侧和东侧大部分被河水冲去,仅存南侧城墙 326米、西侧城墙 537 米,其规模大于汉魏时期的一般县城。早年调查时,城内尚存十字大街,其东西横向大街,即为明清时期的由盛京(今沈阳)通往抚顺关和兴京(新宾)的“御道”。后经沈阳考古工作者调查和测试,发现该城址地下文化层约 1.5 米处,出土了大量有自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和青砖等。城址周围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墓葬,也与城址内出土的文物相同。这些文物,与该城址地处浑河(小辽水)上汉魏晋唐时期的“玄菟——新城道”方位,及城北浑河沿岸的多处墩台,共同证明了上伯官屯城址的时代和性质。此外,该城址与汉魏至两晋时代辽东玄菟郡的最后一处郡治通向苏子河“南狭之险”的高句丽得胜堡山城的方位也完全吻合。综上所述,王绵厚认定,位于今沈抚新区域内的上伯官屯古城,当为汉代“第四玄菟郡”无疑。

说起大连地区的城市历史,就不能不提汉代的沓氏县,辽宁史学界称其为“辽南第一县”。在考古学家看来,今日大连的城市历史从严格意义角度讲,是从沓氏县开始的。这里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如马蹄金,是汉武帝为彰显“征大宛之战”胜利铸造的黄金纪念币。走近这马蹄金,便会步入一段波澜壮阔的汉代历史。

汉代辽宁人就已经住“豪宅”、出有车、走“高速”、食有肉 李钢 绘

汉代以后,黄金逐渐成为玩赏、装饰、保值的物品,马蹄金这种在汉代视为贵重礼物的特殊货币在普兰店出土,证明早在汉代,普兰店就是达官显贵的居住区,是朝廷要员光顾之要地。

普兰店出土的这对汉代马蹄金大小基本相同,底平作椭圆形,体中空,呈马蹄壳状,均高为 2.8 厘米。其中,一件直径 5.6×5.9 厘米,重 259.45 克,底部中心刻有“上”字圆印,底侧刻有“□□□□川”符号;另一件直径 5.6×6.1 厘米,重 260.45 克,刻有符号。据测定,两块马蹄金的含金量竟高达98% !1984 年,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1979 - 1984 年全国出土珍贵文物展览”,这两块马蹄金是当时参展的唯一的马蹄金。

资深考古学家冯永谦表示,在辽宁地区,除大连普兰店外,今辽阳、灯塔等地也发现过马蹄金,它是千年前那段风云岁月的历史见证,数量稀少,弥足珍贵。

襄平、酉城、候城、青桩子、上伯官、沓氏县……这凝刻着千年历史的秦汉古城群,彰显着那个远逝时代里古代辽宁地区人类活动之频密、相应经贸之繁盛。

责编:景雪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