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鵬舉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哀帝在位六年,死時二十六歲,沒有兒子嗣位。他的祖母傅氏、母親丁氏,也已經先他死去。太皇太后王政君得知哀帝死訊,立即趕往未央宮收取皇帝的印璽,並派人急召她的侄子王莽入宮主持喪事。接着,罷去大司馬董賢的職務,由王莽接任。又派車騎將軍王舜持節前往中山國,迎接中山王劉箕子(即劉皉)來京師繼位。他就是漢平帝。
平帝即位時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后臨朝稱制,大司馬王莽掌管朝政。平帝的母親衛姬及外家,都不準來京師侍候平帝。這位小皇帝成爲漢家的招牌,實際的朝政大權落入王氏家族手中,而王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王莽發跡,與王氏家族的勃興,息息相關。他的先世田安,即項羽所封濟北王。田安失國之後,齊人稱之爲“王家”,因此就以“王”爲姓。王莽的曾祖父王賀,武帝時爲繡衣御史。祖父王禁,宣帝時任過廷尉史。他們都是漢廷的一般官員。直到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在元帝時被立爲皇后,這個舊的貴族之家,才由衰微而再度勃興。漢成帝即位後,王政君成了皇太后,王氏一族貴幸傾朝。他們先後有十人封侯,五人爲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執掌漢家的朝政大權。朝廷公卿、大夫、侍中、諸曹、郡國守相、刺史,也多出自王氏之門。王氏家族成爲西漢末年權勢最大的政治集團,王莽即依附這個家族一躍而爲漢朝的頭面人物。
王莽的父親王曼,是王政君的異母弟。因爲王曼早死,來不及封侯,所以王莽自幼孤貧。但是他“內事諸父,曲有禮意”(《漢書·王莽傳》),受到王氏兄弟的信任。王鳳病重時,王莽小心侍候,連月不解衣帶。臨死前,王鳳薦舉他爲黃門郎,又遷射聲校尉。後來,又經他的叔父王商,以及一些官員的推薦,成帝封他爲新都侯,擢遷爲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爲了謀取高官厚祿,王莽收養名士,對賓客施加小恩小惠,結交朝廷的大官僚,作爲他的進身之階。綏和元年(前8年),由於他的叔父王根的推薦,王莽接替王根爲大司馬,執掌漢廷大權。但是,不久成帝死去,哀帝繼位,外戚傅氏、丁氏得勢,王莽被迫辭職。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死,王莽才重任大司馬。
王莽執政之後,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並進一步奪取漢室最高權力,便大施各種權術。他培植黨羽,安插心腹,提拔附順他的官員。他的親信王舜、王邑、甄豐、甄邯、平晏、劉歆、孫建等人,都分別被授予重要的職務。對官員中的異己者則加以排斥,有的免官,有的罷去官爵後遷徙邊遠地區。甚至連他的叔父王立,也被遣回封地,以免干涉他的行動。同時,他還唆使公卿上書太皇太后,攫取州牧及二千石官員的任免權。
爲了籠絡人心,取得宗室、老臣的支持,王莽大封宗室和功臣的後代爲侯。對二千石以上的退休官員,則發給原來俸祿的三分之一,直到老死爲止。當青州(今山東地區)、其它郡國發生旱災、蝗災時,王莽率先上書,表示願捐錢一百萬,獻出土地三十頃,交大司農分給貧民。遇有自然災害發生,他就素食,以博取憂國憂民的聲譽。
王莽又利用古文經學派,作爲代漢及改制的工具。事情是這樣:漢武帝尊崇儒術,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及弟子員。博士們傳授的經書,都是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書寫的,所以稱爲“今文經”。當時的公羊學,以及後來的穀梁學,即屬於今文經學派,曾經盛行一時。到成、哀之際,劉歆受命校訂祕府藏書,曾發現一部《春秋左氏傳》,是用先秦古文字寫成的。劉歆認爲,它的作者左丘明,與孔子是同時代人,他們的好惡也相同。與《公羊傳》、《穀梁傳》依靠傳聞解釋經義相比,《左氏傳》更符合《春秋》宗旨。因此,劉歆建議將《春秋左氏傳》,還有當時陸續發現的《逸禮》、《古文尚書》、《毛詩》等都列於學官。
但是,博士們不贊成,劉歆寫信指責他們,結果遭到一陣攻擊。因爲今文經學派勢力大,劉歆只好離開京師,到外地當郡守去。劉歆要立的四種經書,都是用先秦篆文書寫的,所以稱爲“古文經”。隨着古文經學的興起,儒家發生了內爭,儒學也分成爲兩派。今文經與古文經不僅文字不同,更主要的還在它們釋經的內容、政治歷史觀也大相徑庭,於是便演變成以經學爲形式的政治派別的鬥爭。
平帝即位後,王莽執掌大權,古文經學美化古制、倡導復古的主張,正是新莽代漢、託古改制最好的工具。在王莽的支持下,古文經學再度興起。他將劉歆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劉歆先後任右曹太中大夫,遷中壘校尉、羲和、京兆尹,又封紅休侯,掌儒林史卜之官。劉歆要表彰的《春秋左氏傳》、《逸禮》、《古文尚書》、《毛詩》四種古文經,也都被列於學官。王莽還擴充太學,擴建太學生房舍。增立《樂經》於學官,將五經增爲六經。每經的博士增爲五人,每個博士領弟子三百六十人,進一步擴大博士及其弟子的人數。在郡縣設立學校,設置經師,招收生徒。他又網羅天下異能之士,凡通曉《逸禮》、《古文尚書》、《毛詩》、《周官》、《爾雅》、天文、圖讖、鐘律、《月令》、兵法、《史篇》、小學、醫藥、方技的人,由地方官備車馬遣送京師,前後達數千人。王莽所徵募的“異能”之士,自然都是古文經的信奉者。他們在京城討論經傳,撰寫釋經的文字,“正乖繆,壹異說”(《漢書·王莽傳》),對今文經學發動攻擊,並把今文經學作爲異端思想加以剿殺,以求達到統一學術思想的目的。王莽通過表彰古文經學,爲新莽代漢、託古改制造成輿論。在經學的外衣下,思想學術愈益演變爲政治說教,成爲維護這個政權合法化的工具。
與此同時,王莽攫取漢室最高權力,也在加緊進行。他出任大司馬僅僅幾個月,便指使親信上書替他邀功請賞,得到太皇太后的寵信,被封爲太傅,賜號“安漢公”。元始三年(公元三年),王莽又策劃立他的女兒爲皇后。翌年,他果然成了平帝的岳父。這種聯姻無疑使王莽既得的權力進一步得到了鞏固。但是王莽並不滿足,他的心腹王舜等人,又上書大造輿論,認爲王莽的“功德”,可與殷朝的阿衡伊尹、周朝的太宰周公相比,應兼採“阿衡”、“太宰”的稱號,以“宰衡”封王莽,位居上公。於是,太皇太后親封拜,王莽官爲宰衡、太傅、大司馬,可謂位極人臣。他還接受“九命之錫”,即皇帝賜予九種表示極尊的器物,其權勢之大和聲望之高,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就在這時,泉陵侯劉慶上書聲稱:漢平帝年輕,“宜令安漢公行天子事,如周公”(《漢書·王莽傳》)。王莽問鼎的野心,正在一步步實現。然而他行天子事,平帝畢竟是絆腳石。正是在這一關鍵時刻,平帝突然駕崩,使王莽更加得心應手。在他一手操縱之下,宣帝最小的玄孫、年僅兩歲的孺子嬰,被立爲皇太子。一時,王莽代漢輿論四起,符命圖讖隨之出現。有人浚井挖得一塊白石,上面寫有紅字:“告安漢公莽爲皇帝”。王莽指示親信上奏此事,太皇太后無可奈何,令王莽居攝踐祚。於是,王莽服天子皊冕,南面朝羣臣,做起了“假皇帝”。
僅僅過了三年,王莽以假造的金匱符命,逼令元后交出傳國璽,準備改朝換代。公元九年,王莽拋掉孺子嬰,摘下漢家招牌,改國號爲“新”,改元“始建國”,做了真皇帝。
王莽攝政及代漢,不僅沒有使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得以緩和,反而愈益加深了。還在他攝政剛剛四個月,宗室劉崇因不滿王莽專制朝政,遂與張紹合謀起兵攻宛(今河南南陽)。第二年,東郡太守翟義移檄郡國,以王莽“毒殺平帝,攝天子位,欲絕漢室”爲號召,發兵十餘萬討伐王莽。槐里人趙明、霍鴻等人,在關中起兵響應。王莽驚恐萬狀,立即分派王邑、孫建、王奇、王級領兵鎮壓。王莽建立新朝那年,又有宗室劉快起兵膠東。
這些反莽的兵火,大多屬統治集團內部相互火拼,表明王莽代漢與正統觀念格格不入,給新莽政權又蒙上一層陰影。
新朝面對深重的社會危機,加以新的政治動盪,一開始就陷入重重困境。爲了擺脫危機,穩定政局,集中權力,王莽登位後,即下令改制。主要內容有如下幾項。
改變職官制度。在中央,設“四輔”,位上公;又設“三公”、“四將”,合十一公。“三公”之下,設九卿,分屬三公。九卿之下又有大夫、元士之設,分主中都官諸職。此外,還有“六監”,位皆上卿。在地方,仍然實行郡縣制,郡守稱“大尹”,縣令長稱“宰”。王莽仿效古制,對職官制度作了較大改變,職官名稱及秩名也都全部更改。
推行“王田”制。王莽認爲,土地兼併起於“廢井田”,造成弱者無立錐之地。他企圖通過恢復井田制,解決土地問題。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推行“王田”制。法令規定,凡男子不滿八口之家,佔地超過一井(九百畝)的,必須將多佔土地分給九族,或者鄉里;沒有田地的,按一夫一婦百畝之制,授予土地;土地不許買賣。這個規定直接損害官僚貴族、豪強地主及商人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結果只推行三年即告廢止。
禁止買賣奴隸。西漢末年,隨着土地兼併加劇,奴婢數量不斷增加,成爲嚴重的社會問題。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與推行“王田”制,同時,又改奴婢爲“私屬”,禁止買賣奴婢,以維繫小農“王田”制同時,又改奴婢爲“私屬”,禁止買賣奴婢,以維繫小農經濟,保證農村勞動力。但是奴婢買賣並未停止,犯禁者數不勝數。因此,天鳳四年(公元17年),又重申禁止買賣奴婢,規定“一切調上公以下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錢三千六百”
(《漢書·王莽傳》),即通過加重徵收口賦的辦法,制止買賣奴婢,然而收效仍然不大。
實行“五均”、“賒貸”、“六筆”政策。這是一項工商市場管理政策,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開始實施。所謂“五均”,即在長安、洛陽、臨淄、邯鄲、宛、成都等城市,設置五均官,稱爲“五均司京師”,由長安東西市令、其它五大都市長充任,管理五穀、布帛、絲綿等物價。五均官在每季的第二個月,要定出各種貨物的標準價,以穩定市場的價格。上述貨物滯銷時,五均官要按質量由官府以原價收購。如果市場貨物超過標準價,官府則將掌握的貨物,按標準價出售。如果低於標準價,則聽任自相買賣。五均官所屬的錢府,還負責徵收工商稅。
“賒貸”指官府發放貸款。凡是貧苦的百姓,因無錢辦理祭祀和喪葬,可以暫時向官府借錢,祭祀的借期不超過十天,所借喪葬錢限於三個月內還清,官府不收取利息,這種貸款稱爲“賒”。還有一種貸款,即貧民經營產業,如果資金短缺,可向官府預借,官府收取的利息,每年不超過十分之一,這種借款稱爲“貸”。
“六管”是指官府統一掌管六種經濟事業。這就是對鹽、鐵、酒實行專賣;名山大澤、鑄錢、五均賒貸,由官府管理。這是六種對社會經濟生活影響較大的事業,由官府實行壟斷,目的在於避免豪民富賈從中漁利。
變更幣制。自從漢武帝統一貨幣以來,至西漢末年,五銖錢成爲當時通行的貨幣。
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變更幣制,另造新幣大錢、契刀和錯刀三種,與五銖錢同時並行。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登位後,又廢錯刀、契刀和五銖錢,另造小錢,重一銖,與大錢並用。翌年,王莽再改幣制,分黃金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錢貨六品,布貨十品,共計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統稱爲“寶貨”。這些貨幣品名繁多,質量不純,加以使用原始貨幣,更爲混亂,結果新幣無法流通。在這種情況下,只好使用小錢、大錢兩種,龜貝之類,不得不廢止。天鳳元年(公元14年),又罷大錢和小錢,改作貨布和泉布。王莽幾次變更幣制,造成貨幣流通混亂,社會經濟遭到破壞,而每次改幣都有不少人破產。至於犯私鑄之罪,全家被沒爲官奴婢,或者被罰作苦役的,更是數不勝數。
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王莽認爲,邊疆少數民族“僭號稱王”,“違於古典,繆於一統”,所以統統貶“王”爲“侯”。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他派遣使者收回原漢朝授予的印綬,改授新朝的印綬,引起少數民族強烈的不滿,關係也日趨緊張。對於匈奴,除了改授新朝的印綬外,又加給一些侮辱性的稱號,稱匈奴單于爲“降奴服於”,後來又改稱爲“恭奴善於”,使宣帝以來和好的漢匈關係遭到破壞,匈奴再度入塞劫掠吏民和畜產。爲了對付匈奴的騷擾,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王莽從各地徵發囚徒、丁男及甲卒三十萬人,由孫建等率十二將分道並出,準備對匈奴發起大規模的進攻。此後匈奴繼續虜掠不絕,北部地區遭到嚴重的破壞。
爲了進攻匈奴,王莽強徵高句驪兵,高句驪人大量逃出塞外。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王莽派遼西大尹田譚追擊,結果田譚戰死。王莽又派嚴尤進攻高句驪,誘殺高句驪侯騶,並將高句驪改名爲“下句驪”,引起高句驪、夫餘等族更大的反抗。
與此同時,西南地區的皌町王邯,因怨怒王莽貶王爲侯,遭到柯大尹周歆殺害,當地少數民族因此起兵反抗。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派遣馮藏發巴、蜀、犍爲吏士進攻皌町,士兵因疾疫而大批死亡。天鳳三年(公元16年),王莽又派廉丹和史熊發天水、隴西、巴蜀等地吏民十萬人,轉輸者合二十萬人進攻皌町,士兵因飢疫而死亡數萬人。
此外,西域各少數民族,也因王莽改王爲侯,與新朝關係逐漸惡化,以至中斷與內地的往來。
新莽代漢及其改制,本是漢家統治集團中的一部分人藉以挽救漢室於危亡,也符合王莽攫取最高權力的願望。然而新莽取代漢室本身,由於不合封建“正統”觀念,在道義上得不到廣泛的支持。王莽攝政及登位之後,立刻遭到統治集團另一部分人起兵反對,形成政局持續不穩的局面。甚至後來一些參加農民起義的貴族,仍然以“復漢”爲號召,使王莽在政治上處於被動的地位。這是新莽代漢及改制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而王莽改制企圖犧牲官僚貴族、富強地主及富商的部分利益,以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的做法,又使王莽在政治上進一步陷入孤立的境地,因而改制受到很大阻力而無法繼續推行下去。再加上改制不切時宜,甚至照搬古制,政策又屢屢變更,以及吏治敗壞,官員營私舞弊,因此改制失敗是必然的。在這種情況下,新莽代漢及改制如同火上加油,使漢末的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因而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於爆發了。
繼居攝二年(公元7年),長安附近爆發趙明、霍鴻領導的起義之後,天鳳二年(公元15年),邊郡五原及代郡又爆發農民起義。天鳳四年(公元17年),又有臨淮瓜田儀起義於會稽。同時,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西)呂母,因兒子呂育被縣宰冤殺,遂聚衆百餘人爲子復仇,並發展成萬餘人的起義隊伍。各地農民起義方興未艾,更大規模的綠林起義,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爆發的。
天鳳四年(公元17年),荊州地區饑荒嚴重,百姓只能挖掘草根充飢,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新市(今湖北京山東北)人王匡、王鳳遂被饑民推爲渠帥,率領數百人起義。接着,南陽人馬武,潁川人王常、成丹等,也加入起義隊伍。這支起義軍據守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不久發展成七、八千人的隊伍,歷史上被稱爲綠林軍。
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荊州兩萬官兵進剿綠林軍,遭到起義軍迎頭痛擊。王匡等在雲杜(今湖北京山)迎擊荊州軍,殺敵數千,繳獲官軍所有的作戰物資。起義軍乘勝攻取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雲杜、安陸(今湖北安陸北)等地。起義軍回到綠林山時,隊伍已發展到五萬餘人。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綠林山一帶疫病流行,起義軍死亡很多,不得不分兵兩路,向其它地區轉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領,西入南郡,稱爲“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鳳、馬武、朱鮪、張皍等率領,北進南陽,稱爲“新市兵”。同年七月,王匡等率起義軍進攻隋縣(今湖北隋縣),平林(今湖北隋縣北)人陳牧、廖湛等率千餘人響應,稱爲“平林兵”。
荊州起義軍不斷發展壯大,新莽政權搖搖欲墜,一些貴族豪富無不爲之震驚。他們爲了維護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紛紛打出反莽的旗號,加入起義軍。如西漢宗室劉玄,在陳牧起義後,即加入了平林軍。另一宗室劉皏、劉秀兄弟,則聚族人七、八千人,起兵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稱爲“舂陵兵”,並與新市兵、平林兵聯合反莽。
與南方綠林起義幾乎同時,另一支義軍勁旅赤眉軍,正在東部地區逐漸發展壯大。
天鳳五年(公元18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聚衆百餘人起義。這一年,青、徐地區正鬧饑荒,貧苦農民紛紛起義響應。一年之間,隊伍發展到一萬餘人。當時,東莞(今山東沂水)人逄安、東海(今山東郯城)人徐宣、謝祿、楊音等,也同時起義,共有數百人,並與樊崇會合,壯大了樊崇領導的起義力量。他們提出“殺人者死,傷人償命”的口號,彼此“以言辭爲約束”,共同遵守義軍的紀律。他們沒有文書、旌旗、部曲、號令的設置。在義軍內部,首領被尊稱爲“三老”,其次爲“從事”,再次稱“卒史”,相互間稱“巨人”,體現了義軍平等的關係。這支由貧苦農民組成的起義軍,與南方的綠林軍遙相呼應,成爲當時反莽的兩支主要的農民軍。
樊崇與逄安等會合之後,他們聯合攻打莒縣未下,便向莒縣東北進擊,轉戰姑幕(今山東安丘南)一帶,擊敗王莽軍探湯侯田況,共殲敵一萬餘人。之後,他們北入青州,又回師泰山。義軍所到之處,打擊豪富,開倉賑濟,深得饑民擁護。
起義軍的聲勢,震動了新莽集團。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派太師景尚、更始將軍護軍王黨率軍鎮壓。官軍沿途燒殺擄掠,各地人民無不遭殃。第二年,樊崇再次擊敗王莽軍,殺死其統帥景尚,取得又一次的勝利。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四月,王莽在損兵折將之後,又派太師王匡(與綠林軍王匡同名)、更始將軍廉丹將兵十餘萬人,氣勢洶洶地撲向東平(今山東東平東)一帶。樊崇聞訊,準備迎戰。爲了與王莽軍相區別,義軍用硃紅塗眉,因此被稱爲“赤眉軍”。王莽軍所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流傳一首民謠,表達了人民對官軍的痛恨:“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太師尚可,更始殺我!”
王匡和廉丹到達東平後,正值索盧恢在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起兵,以響應樊崇領導的赤眉軍。這年冬天,王匡和廉丹先攻取無鹽,殺害起義人民一萬多人。
當時赤眉軍董憲等數萬人,正駐紮在梁郡(郡治今河南商丘南),王匡及廉丹乘勝引兵進擊,雙方大戰於成昌(今山東東平東南)。結果官軍大敗,士卒死一萬餘人。王匡戰敗後逃走,廉丹及校尉汝雲、王隆等二十餘人被殺。赤眉軍取得這一輝煌的戰果,沉重地打擊了王莽在東部的統治。王莽又派國將哀章率軍與王匡餘部匯合,妄圖繼續鎮壓赤眉軍。但是官軍數戰不利,已經無法挽回敗局。於是,樊崇率赤眉軍十餘萬人,還軍圍攻莒縣。又轉戰東海、楚、沛、汝南、潁川、陳留、魯城、濮陽等地。最後,赤眉軍發展成數十萬人的隊伍,並控制包括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這對馳騁中原的綠林軍,在客觀上無疑是有力的支持。
綠林軍分兵轉移後,不久又匯合,並與舂陵兵聯合反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新市兵、平林兵與舂陵兵西擊長聚,攻破唐子鄉(今湖北棗陽北),殺湖陽(今河南新野東南)尉,又乘虛攻取棘陽(今河南南陽市南)。接着,劉皏、劉秀率軍北上,準備進攻宛(今河南南陽市),途中與王莽軍甄阜、梁丘賜相遇,兩軍戰於小長安聚(今河南南陽市南),結果兵敗被迫退守棘陽。甄阜、梁丘賜引十萬精兵乘勝追擊,將輜重留在藍鄉,企圖將起義軍消滅於皐水(今河南泌陽縣境內)一帶。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義軍在夜襲藍鄉,繳獲官軍全部輜重之後,舂陵兵與下江兵遂發起攻擊。他們斬殺甄阜和梁丘賜,殲滅官軍兩萬餘人。這時,王莽軍嚴尤、陳茂見主力軍大敗,準備率軍退至宛城據守,卻在皒陽(今河南新野北)與劉皏、劉秀髮生激戰。嚴尤、陳茂戰敗,起義軍遂進圍宛城。
同年二月,起義軍擁立劉玄爲帝,改年號爲“更始”,以王匡爲定國上公,王鳳爲成國上公,朱鮪爲大司馬,劉皏爲大司徒,陳牧爲大司空,其餘將領爲九卿將軍。當時,南陽豪強所支持的劉皏沒有取得政權,並在擁立問題上反對劉玄稱帝,這就在更始政權內部埋下了不和的種子。
更始政權建立後,義軍士氣更加高漲。他們分兵兩路:以主力進攻宛城,以便西進關中;又派王鳳、王常、劉秀北上,於三月間攻佔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東北)、郾(今河南郾城南),繳獲許多物資和糧食,支援圍攻宛的主力。
王莽得知甄阜、梁丘賜被殺,更始政權建立,更加慌成一團。這年五月,他派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到洛陽,調發州郡精兵四十二萬人,南出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的餘部匯合,妄圖一舉消滅起義軍。他們首先縱兵包圍昆陽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開始了。
當時,昆陽城中的義軍只有八九千人,雙方力量對比非常懸殊。面對佔壓倒優勢的王莽軍,起義軍決定由王鳳、王常守城,派劉秀、宗佻和李軼等十三人,乘黑夜自南門突圍出城,到郾和定陵調發援軍。
王莽軍仗着優勢兵力,將昆陽圍成數十重。他們挖掘地道,使用衝車、樓車攻城,對昆陽發起猛烈攻擊。但是義軍堅守城中,官軍久攻不破。
同年六月,劉秀髮郾和定陵的援軍趕到,並親率步騎千餘爲前鋒,在距離官軍四、五里遠的地方擺下陣勢。王尋、王邑派數千人迎戰,都被義軍擊敗。
義軍初戰告捷,愈戰愈勇,士氣更加旺盛。於是,劉秀組成敢死隊三千人,從昆陽城西突擊敵人中軍兵營。這是王莽軍指揮機關所在地。義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得官軍措手不及,王尋、王邑親自率軍萬餘人迎戰,命令其餘各部堅守陣地,不得隨便行動。
但是王尋、王邑出師不利,軍陣大亂,義軍乘勢猛打猛衝,銳不可當,遂將王尋殺於亂陣之中。
昆陽守軍聞訊,擂鼓吶喊,奮勇殺出城外。兩支義軍裏應外合,殺聲震天動地,官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被殺者不計其數。又逢風雨大作,皔水暴漲,奪路逃命的官軍,紛紛跳入皔水,溺死者數以萬計。王邑、嚴尤、陳茂等人,渡皔水逃走,遺棄輜重無數。
昆陽大戰給予王莽致命的打擊,各地起義浪潮更加高漲,新莽垮臺指日可待。與此同時,劉皏和劉秀在攻宛及昆陽大戰中,戰功卓著,威名益盛,他們與更始政權的矛盾也隨之加深。結果在昆陽戰後,劉膇及其部將劉稷,遂在宛同時被殺。劉秀因一時無力反抗,只好暫時隱忍,並親自從父城趕赴宛城,向劉玄表示“謝罪”。
昆陽大戰之後,綠林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王匡率軍北上進攻洛陽;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軍西進長安。這年九月,西進的綠林軍破武關,從宣平門攻入長安城,得到城中人民的響應。王莽躲入未央宮漸臺,被商人杜吳殺死,至此新莽政權宣告垮臺。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