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始皇三十六年,嬴政带着左丞相李斯和幼子胡亥开始了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右丞相冯去疾负责留守咸阳,按照惯例,皇帝出巡,理应太子留守,秦始皇没有立太子,被嬴政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因为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劝说嬴政,被发配到蒙恬军中,嬴政的本意并非厌恶扶苏,而是历练扶苏,为将来的接班做准备。嬴政死后,赵高野心勃勃,成功劝说丞相李斯支持胡亥登基,同时以秦始皇的名义命令扶苏和蒙恬自尽,因为一旦扶苏察觉到嬴政已死,率30万大军南下,谁能挡得住。

大家好,我们的鹏举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秦始皇三十六年,嬴政带着左丞相李斯和幼子胡亥开始了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巡游,右丞相冯去疾负责留守咸阳,按照惯例,皇帝出巡,理应太子留守,秦始皇没有立太子,被嬴政寄予厚望的长子扶苏因为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劝说嬴政,被发配到蒙恬军中,嬴政的本意并非厌恶扶苏,而是历练扶苏,为将来的接班做准备。
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由于火星荧荧似火,行踪捉摸不定,所以古代称之为“荧惑”。在古人眼里,火星近似于妖星,只要行踪怪异,准没好事,往往预示着旱灾、饥饿、兵乱、死丧之事。“心”指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其中有三颗星,分别代表皇帝、皇子、皇室成员。
荧惑守心则是指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象征着皇帝驾崩,丞相下台,是古代最为凶险的天象。
荧惑守心的天象发生以后,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天象预示着秦始皇时日无多,嬴政也感到身体日渐衰弱,却仍然没有召回扶苏,致命的错误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车队行至沙丘,就在八十五年前,胡服骑射的发起者,奠定赵国强国地位的赵武灵王赵雍,被活活饿死于沙丘宫,天空仿佛依旧飘荡赵武灵王不甘的亡魂。嬴政饱含舐犊之情,强支病体从病榻上起身,给长子扶苏写下了最后一封书信:“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嬴政让扶苏把军队交给蒙恬,自己立即赶回咸阳主持嬴政的丧事,同时即皇帝位,为秦二世。
扶苏曾在北方边境统帅过三十万大军,蒙恬是扶苏最坚定的支持,只要能够即位,任何对扶苏的谋害都会遭到最严厉的报复,无论什么人,动手之前,总要先掂一掂自己的斤两。
嬴政的想法最终落空,因为一个小小的程序问题。
嬴政给扶苏书信要想生效,必须证明遗嘱是经过皇帝认定的、合法的,那就要在信上加盖御玺,而御玺是由中车府令赵高保存的。这份系天下安危的书信并没有加盖玺印送给扶苏,而是留在了赵高手里。
公元前210年,暨秦始皇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溘然长逝,享年五十。
嬴政死后,赵高野心勃勃,成功劝说丞相李斯支持胡亥登基,同时以秦始皇的名义命令扶苏和蒙恬自尽,因为一旦扶苏察觉到嬴政已死,率30万大军南下,谁能挡得住?尤其是主将蒙恬,曾参与秦始皇灭六国之战,并且击败匈奴,匈奴人甚至不敢南下放牧,秦国现存的将领当中,没有谁是蒙恬的对手。
使者带着胡亥、赵高、李斯伪造的诏书前往扶苏所在的上郡,要求扶苏和蒙恬自尽,扶苏泪如雨下,回房间自杀,蒙恬不相信嬴政会杀自己,坚决不肯自杀,被囚禁,后被胡亥处死。秦朝长城驻军交给四大名将王翦的孙子王离,王离后率领秦军与项羽在巨鹿交战,被俘后处死。
扶苏具有皇帝的一切优良品质,与汉武帝太子刘据,朱元璋太子朱标共同被后人扼腕叹息,扶苏如果能够顺利即位,秦朝也就不会落得二世而亡的下场。
扶苏性格略显柔弱,要是换个脾气火爆的,亲爹兼皇帝要自己去死,估计接到诏书的那一刻,就会反了他娘的,毕竟手里有30万大军,试试总有机会,反正比自杀要好。
扶苏有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尽管30万大军在手,但是扶苏和蒙恬只能俯首认命,扶苏并非死于胡亥之手,而是死于信息差。
首先诏书是以皇帝的名义下发的,扶苏只能服从。即使把扶苏的血性逼出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想要领兵打回咸阳去,解放全秦国,顺便解放自己,也是完全做不到的。
扶苏领兵造反也不能反对皇帝,那是亲爹,连父子之情都不顾的人,谁会跟着你卖命?皇长子的名头不管用,必须借助皇帝的旗号。造反不能叫造反,那叫铲除朝中奸邪,除暴安良。
怎么说那都是文字游戏,要想成事,必须要有一支攻无不取战无不胜的铁军。
军队?那好办,眼前就有30万,还是蒙恬一手带过来的。扶苏、蒙恬发表一番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然后自信满满率军南下,没走几步就会感觉不对劲,怎么没一个跟上来的?
要是回过头去理论,人家准会理直气壮地问你:“公子、将军,虎符呢?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当然要全权掌握在国君手里,所有战争的发动与终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裁撤,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要经过国君点头同意,如果是没有国君颁发的信物,别管多高等级的军官,也是调不了兵的。
信物主要包括三种,御玺、虎符、节。
国君下达书面命令时,一般只是动嘴,真正动笔的是身边的秘书,写完交给国君检查一遍,没问题了盖章。只有盖有御玺的军令才有效,否则就算是国君的亲笔信也不好使,因为也没几个人见过国君写的字。
御玺中最出名,经历最传奇的莫过于秦始皇嬴政当年用过的传国玉玺。
秦灭赵后,夺去了秦昭王垂涎欲滴的和氏璧,经过雕琢后,由李斯用篆书在其上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以此表明君权神授,皇位永固。
秦灭亡后,子婴投降刘邦,并献上御玺。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派弟弟向太后索要御玺,太后怒而用御玺砸向来人,摔破一角,王莽令工匠用黄金修补,所以传国玉玺又叫金镶玉。
在反复争夺一千多年后,直至五代十国后唐灭亡,末帝李从珂怀抱御玺登楼自焚,传国玉玺就此失踪。虽然此后也曾出现,但是真假难辨。
由于传国玉玺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嬴政使用过的,加上西东两汉四百年传承,已经被神化了。各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甚至怀疑是不是不受上天认可啊,皇帝自己都会感到心虚。
虎符是发兵信物,由铜铸成,形如老虎,背刻铭文。西安出土的秦杜虎符,据考证为秦惠文王时期文物,是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虎符。秦杜虎符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昂首挺胸,尾巴蜷曲,煞是威风。
虎符背刻铭文,但是内容很少有人在意,秦杜虎符共有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
这四十字类似于说明书,介绍了虎符的用法。
虎符一分为二,国君与将军一人一半,凡是要调动五十人以上的士兵,就必须要国君手里的右符。
区区五十人,连剿匪都不够,所以在得到调兵虎符之前,再高的职务也只是荣誉称号,中看不中用。
凡事都有例外,如果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当兵的也不能干看着,就算没有虎符,也要跟着将军往上冲。
由此可见虎符的重要性,本来虎符应该由国君一手保管的,但是国君日理万机,忙的晕头转向,说不定就随手扔哪去了,万一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虎符一般都是专人保管,不仅安全,出了事也方便调查。这个方法实行了几百年都没有出过问题,说明还是有效的。
不过,总有人不信邪。
失败的典型是魏国的安釐王,他这个人疑心很重,不相信弟弟魏无忌也就算了,连手下大臣也信不过,好好的虎符非要藏在被窝里,枕头下边,到底被偷了,要是有专人保管就不会出事,好在结果不坏。
信陵君魏无忌只有虎符,没有加盖玺印的书面命令,这也是引起晋鄙怀疑的主要原因。
蒙恬手里有虎符,但是只有半个,可惜半只虎符只能统兵,调兵最多只能调50人,南下咸阳,说不定半道就被土匪给劫了,根本不可能推翻胡亥,另一半虎符在嬴政那里,现在应该在胡亥手上,想来人家是不会借的。
节的作用类似于通行证,有了它就可以畅通无阻。要不然两军对垒,孤零零一个人跑过来,非说是国君的使臣,还要面见将军,说出来谁会信。
巡查的士兵首先会认为是敌方探子,探子不可怕,因为不会让你活着回去。万一是刺客,想要过一把荆轲的瘾,你把他带到将军面前,无论行刺成功与否,自己都难逃罪责。还不如一刀砍了,提着人头去领功。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用节来表明身份。
玺、符、节,三者齐备,国君的命令才能顺利执行,彻底杜绝了外人私自调动军队的可能性,保证军队完全服从国君一个人的命令
秦军将士不知道嬴政已死,所以任何人不敢叛乱,想当年嬴政的亲弟弟成峤叛乱,遭到严厉惩罚。就算虎毒不食子,嬴政没有处死扶苏,但是不会对协同叛乱的将士手下留情。即使秦军将士知道嬴政已死,也不会不计后果地参与叛乱,毕竟诏书只要扶苏、蒙恬的命,普通士兵没必要搀和。
扶苏死后,秦朝的形势急转直下,胡亥和赵高变本加厉的折腾秦朝,唯一能够挽救颓势的李斯遭赵高陷害,最终俱五刑,夷三族。扶苏如果能够顺利即位,秦朝至少不会二世而亡,因为扶苏在民间的威望极高,甚至就连陈胜吴广起义都是打着扶苏的名号。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