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屬於孩子們的節日就要到來了,打算跟你家“小可愛”怎樣度過呢?

送孩子一份“變形金剛”or “兒童百科讀物”,再順便帶上“孩兒他媽”一起去海邊挖個沙?

童年時代是美好的,無憂無慮。有個詞叫“返老還童”,可見些許人對小時候那些美好記憶的嚮往。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在很多家庭都是“獨“,所以倍加呵護。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一天特別重要,有的學校還組織舉辦“兒童節”活動。

我記得90年代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會提前一個月安排組織排練節目。

有個樂器叫“豎笛”,我們就是用它排練的。比如“賣報歌”,“少先隊員之歌”等等,每天下午的最後一節課,所有人會在音樂教室大合奏,興致特別高。

到了兒童節這一天,每個人都會上妝,臉上抹得跟娘似的。然後老師帶着我們,去鎮上比賽。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類似的經歷?印象特別深刻。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那個年代“老冰棍兒”才1毛錢一根。

在兒童節的這天,儘管家庭並不是很富裕,但也會顯得特別寬容。兜裏揣着5毛錢,彷彿是一筆鉅款。那要是再加個5毛,精氣神兒就得跟100瓦的燈泡一樣,“不敢直視”。

農村的孩子是要幹農活兒的,但這一天可以不用。三五知己,一起“彈玻璃球”,有輸有贏,場面非常熱鬧。對於孩子們來說,手裏的“玻璃球”會被視爲一種資產。手裏多的一方,自然是孩子們眼中的“紅人兒”。或許現在的孩子不流行這個了,但是一定會有別的東西被視爲了“資產”。所以說從不同視角,去看孩子,或許就能理解孩子,就更容易與孩子爲伍,成爲“知己朋友”。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把這天閒置出來,當一天的全職爸爸或者媽媽,“裝裝嫩”也未嘗不可。

其實我們小時候,有過很多的理想,“醫生、警察、科學家”等等,唯有那時的想法更率真。當我們胸前的紅領巾變成了領帶,手裏的雪糕變成了咖啡,我們也跟着更加的理性了。回憶美好唯有率真不可辜負。一起去兒童樂園,或者爬爬山都挺好的,今天孩子說了算。

屬於孩子們的節日,給孩子多一份的愛護,多一份的傾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