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孩子的無知、暴力,魏萊的父母仍舊無動於衷,而且他們的愛帶上了世俗的標籤,無法給未來帶來真正的溫暖。面對指責,魏萊的母親只會說:""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魏萊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作爲劇中的反派,魏萊無論是出場還是結尾,都以一種被人唾罵的形象示人。大多數人都覺得魏萊表面一套內裏一套,是整場校園霸凌事件的始作俑者。可是,卻沒有多少人能從魏萊的角度看待青春的傷痛。

從故事背景看,""霸凌者""魏萊有着自己不爲人知的成長煩惱,魏萊的個性與她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聯。而且,魏萊也在後來的劇情中想方設法地""自我救贖"",儘管她用錯了方式還落入深淵,但是作爲一個""霸凌者""孩子,魏萊的故事仍舊值得我們深思。

面對一個""霸凌者""小孩,父母應該用什麼姿態去面對?要用什麼方式去幫助孩子""改邪歸正""?最好的答案是:面對校園暴力中的""霸凌者"",唯有愛可以幫助他獲得救贖。

一、 《少年的你》:錯誤的家庭教育使魏萊的心理扭曲

魏萊有着姣好的面孔,一個看似完美的家庭,爲什麼她會成爲一個作惡多端、撒謊成性的霸凌者呢?實際上,魏萊的悲劇故事源自自己扭曲的心理,而罪魁禍首則是家庭的教育。

母親也非常地強勢、嚴厲,很少給予魏萊認同和表揚,只覺得孩子的優秀和懂事是理所當然的。遇到了霸凌事件,母親急忙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別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維護自家的""尊嚴""。

在家,魏萊唯唯諾諾,在外她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校園霸凌上。魏萊把欺負人、霸凌人當成是一個遊戲,享受高高在上的支配感,以此來彌補心中的空虛。魏萊看似是""強者"",內心卻自卑又弱小,充斥着被認同和讚揚的扭曲渴望。魏萊不能在家庭中找到認同感,所以通過霸凌他人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對別人沒有絲毫的同情心。

歸根結底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所以才導致魏萊一步步邁向深淵。如果父母能給魏萊足夠的愛和關懷,那麼這一切的悲劇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暴戾的性格碰上扭曲的人格,校園霸凌一觸即發,本來享受着青春美好年華的孩子們掉進了悲劇的深淵。

二、 愛的缺失:安全感匱乏的孩子會傾向用暴力解決問題

在胡小蝶死後,警察盤查學生。當魏萊被叫去接受詢問,她表面看上去很輕鬆,但是當警察提起胡小蝶時,她卻害怕起來。電話響起時,警察說要讓未來的父母看看他現在的樣子,未來直接變得猙獰,因爲他特別在意父母對他的看法。

在想起之前父親因爲她沒有考好,一整年都沒有理她,所以魏萊害怕這次的案件會使得父親更加不願意理自己。她表面上極力裝出一副不在意的樣子,但是手卻在顫抖,特別是在提到父母師感到特別恐懼。

魏萊的害怕,既有來自當時環境的不安定,也因爲無法在家庭中感受到安全感。比起陳念屬於生存安全感缺失,魏萊的恐懼和無助更多來自於關係安全感的缺乏。在家庭中,魏萊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害怕父母的責備和忽視。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好鬥的孩子其實並不勇敢,他們只敢欺凌弱者。""魏萊表面上的的優越行爲,其實是自卑情結的產物。由於心中沒有安全感,所以必須通過霸凌來獲得心靈的慰藉。

心理學把安全感定義爲孩子健康發展的最基本心理基礎,如果孩子缺乏了家庭安全感,那麼他就會一直擔心自己會不會遭受某種不測或傷害。最常見的反應是自己主動去做傷害他人的人,顯示出自己有能力掌握一切,以這種錯誤的方式來告訴自己:""我也可以支配一切。""

可是,孩子需要的不是支配權而是父母的愛和關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顯得尤爲重要,一旦孩子出現心理上的難題,唯有愛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有力量。

三、 面對霸凌者孩子,唯有愛可以救贖

1、多鼓勵孩子,用愛溫暖孩子

在魏萊的生活中,她很少受到父親的鼓勵和表揚,而在母親處接受到的卻是片面的富人優越感。魏萊無法在家庭中得到真實的認同,所以就把自己的價值寄託在欺凌他人上。她不能通過正面健康的事情獲得自我認同感,只能通過扭曲的形式來獨自取暖。

面對孩子的無知、暴力,魏萊的父母仍舊無動於衷,而且他們的愛帶上了世俗的標籤,無法給未來帶來真正的溫暖。

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增加孩子的信心,從正面用積極的方式引導孩子獲得內在驅動力。那麼孩子就不會通過其他歪曲的形式尋找認同感和安全感,心靈也會更加健康。

而且家長無論孩子成績好壞,可愛與否,都應該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予孩子關懷和保護,用真正的親情的愛去溫暖他的內心,這纔是防止校園暴力最根本的方法。

2、教育孩子理性公正的評價自我

面對指責,魏萊的母親只會說:""我們家孩子不會暴力對待別人,魏萊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擁有這樣的極端心態,而且一味的把責任推給別人的母親,也難怪魏萊會在傷害別人的時候感到理直氣壯,連向陳念道歉時也毫無愧疚之色。

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誇上天,但是卻忽略了教育孩子如何正確的評價自我。過分的誇獎會讓孩子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有錯誤的優越感且以此來傷害他人。而過度的指責則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所以在遇到校園暴力的時候也不敢說""不""。

在童年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評判就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父母所說的一切都會內化爲孩子對自己的判斷。所以父母應該用一個理性客觀的標準去評判孩子,教育孩子正確的分析自我。

3、尊重孩子,以平等的姿態走進孩子的內心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關懷孩子,而且前提是用平等的姿態與孩子相處。如果父母總是高高在上,愛孩子就像是施捨一樣,那麼孩子就一直會覺得自己不重要、不被重視。父母必須要教會孩子愛從平等和尊重中產生,在家庭中與父母互相尊重互相愛護,那麼孩子成了在走進社會和校園裏學會愛自己愛他人。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