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妈没有办法抱,只好哄孩子说:“。父母暴躁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发脾气的频率。

很多妈妈说,自己家的孩子会看人下菜碟,每次看到爸爸都是乖乖听话,一声不吭。

但是只要自己在孩子身边,马上就不一样了。

马上三步一哭,五步一闹。在不管马上就要打滚了。妈妈没办法只好抱起来哄着。

其实仔细一想,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上次坐地铁,在上地铁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了一家三口,带着孩子拿了两个大包的东西,因此没有办法抱孩子,孩子也差不多有4岁的样子。

就准备搀着孩子在路上行走。

结果,孩子没有走几步,就马上拦住妈妈的去路,

双手张着要妈妈抱着。

但是妈妈根本腾不出来手去抱孩子,加上这个小男孩胖胖的,看着也不轻,

妈妈没有办法抱,只好哄孩子说:“

宝宝,乖乖的好不好,妈妈现在腾不开手呀!

孩子不听,坐在地上就开始大哭起来。路上引来很多人在观看。

孩子爸爸马上就按捺不住了,放下包裹,一手提着孩子的手臂,另一只手

狠狠在孩子屁股上

打了几巴掌。

对儿子说:“

你到底走不走,你不走我们就走了

。”

孩子一边捂着屁股,一边急的跳脚。鼻涕眼泪一大把,拖着妈妈的脚不肯放手。

最后爸爸实在没有办法,拿出杀手锏,把孩子一拖拉到路边。就开始拉着妈妈走。

小男孩看到父母都抛下自己,

马上急得大哭,在后面踉跄追了起来。那哭泣的声音真的好绝望。

终于上了地铁,看着孩子抽泣的样子,妈妈给孩子抹了眼泪。后来看到孩子老是在蹭鞋子。

妈妈把孩子鞋子脱下,

看到一个小石头,一直抵在前面,才知道孩子是因为脚疼才不愿意走路

当时看到这个情景,觉得很心疼,孩子的世界其实很简单,不应该从小让孩子留下这样被抛弃的阴影。

孩子为什么喜欢哭闹

其实豆妈认为,一个正常的孩子,都会有情绪问题的。

快乐、伤心、不满、嫉妒、委屈

等等。

不知道如何释放,于是就和自己的家人发泄出来了。

因为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在

释放情绪时,会无所忌惮。

小婴儿在大约7个月的时候,就会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一般是不懂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

所以的情绪都会表达在脸上,当发脾气的时候,你会觉得不可思议,明明是很小的事情。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自我意识就开始不断强大,开始强调自己的主权意识。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失望就是失望。都会用眼泪和脾气表达。

作为父母往往会手足无措,当实在没有办法时就会用暴力压制解决。

一般孩子发脾气的内心诉求是这三种:

1、控制我,我不高兴要反抗

2、不懂我的意思,我生气要反抗

3、心情不好,不哄我,我就生气要表达

但是很多父母一般的解决方式是这三种:

1、先温柔一点,讲讲道理,哄着

2、哄不动,就不管,哭累了自然就好了

3、实在不行,巴掌上身,孩子就是欠揍

往往很多家长最后都喜欢使用这个法子,

因为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

孩子不哭闹,受委屈憋在心里不是一件好事

也正因为这样,孩子的脾气有可能会反复无常。

或者时间长了,孩子的性格有可能会维诺,开始谨言慎行,看脸色行事。

但是大部分孩子因为小时候长期受到父母的压制,长大以后,对于表达情绪就会出现障碍,就会带着面具,或者压抑情感。

这样的孩子,心理会健康吗?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帖子:

一位网友说:

自己长大以后几乎没有痛哭过,自己都忘记了哭泣是什么感觉了,因为从小妈妈就告诉自己,不许哭,不可以影响别人。

时间一长,什么时候都习惯性的自己扛着。

当遇到问题时,几乎身边最亲近的朋友都看不出来,因为自己伪装的很好。

这些都是来自父母的教导。

但是自己并不快乐,最难受的时候,也习惯了一个人的孤独。

的确是这样,成年人的世界,很多人都说哭泣是没有用的,

但是和自己身边的人倾诉,表达都不会的话,很容易伤身,郁结于心。

在能够表达的年纪,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刻意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可能这也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任性最快乐的时刻了。

从小让孩子敢于表达,长大以后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表达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忍受憋在心里。

正确引导,孩子需要的是先“情”后“理”

情绪真的会传染,

父母暴躁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发脾气的频率。

在积极乐观的家庭中,父母更多表现了一种快乐积极的情绪,孩子在控制自己失望悲观的情绪能力就会强一些。

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的更加随和,没有攻击性,会容易获得其他孩子的认可,更快融入集体当中去。

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共情,和孩子交流时,不要着急讲道理。

先表示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再尝试用孩子可以理解的道理说服。

拥有这样的能力,往往会化解很多矛盾。

这样的能力,父母具备以后

一定要传递给孩子。

一般

4-5岁的孩子

就可以开始慢慢发展了。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帮助孩子理解认识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能够正确自己的情绪时,再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

这就需要

父母很多的耐心来滋养。

很多时候,当你暴力把孩子打的服服帖帖时,转身孩子就忘记刚才发生的事情,过来原谅你。

千万不要沾沾自喜,以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孩子不会记仇。

用“爱”的名义毁掉孩子的例子还少吗?

也许孩子的躯体没有受到多大的损伤,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却是经久不断的。

不要辜负孩子每一次你发完脾气,对你的拥抱和原谅。

因为它也是有次数的。

作为父母,不是生儿即为父母,学会教养,学会自省,才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