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点#

对于贾宝玉的婚姻大事,关注点往往停留在贾母、王夫人对宝钗、黛玉怎么看。很少问及贾政怎么看。其实贾政才是贾宝玉婚姻大事的真正决策人。要知道贾政对宝玉婚姻大事的看法,需要明确两个原则和三个阶段。

两个原则是门当户对和家族利益。

1、门当户对。

贾政对宝玉的婚事有绝对主导权,他对门户的要求,不求富,只求贵。贾珠娶的是国子监祭酒之女就是明证。李纨这样的才女有利于相夫教子,必然子肖孙贤!按照这一原则,贾家和林家门当户对,都是钟鼎之家。林如海前科探花,官居从二品。又有贾府贵族的高贵血统,林黛玉绝对是最佳人选。

而薛家是皇商,古来文人轻商,宝钗并不被贾政看好。固然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但贾政看她所作的《更香》那“恩爱夫妻不到冬”的灯谜,就觉得不祥,觉得这是一个没有福寿的孩子。


2、家族利益。

贾政作为宝玉的父亲,望子成龙、使家族兴旺的想法比任何人都强烈。贾政作为当家人,儿女婚姻对家族发展有利是最主要的。与国子监祭酒联姻,送女儿进宫,探春远嫁都是出于政治考量!对他而言,贾宝玉除了是他儿子,更是贾家后代,应该为贾家发展作贡献,联姻是最起码的机会。

贾政要给宝玉找个更好的人家,新兴势力傅家傅秋芳都比薛宝钗强!傅家对贾家价值更大。贾家需要傅家这样的新兴贵族拉一把!贾政一拖再拖宝玉婚姻,就是出于政治考量,金玉姻缘和宝黛爱情,贾政都不在意。


宝玉的婚事最终决定权掌握在贾政手上。贾政的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共识

最初,贾母贾政抱着宝黛婚配的强烈愿望。派人派船赴扬州几个月,强行接来林黛玉。黛玉是正经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之后,贾府与四大家族联姻,都是其他三大家族往贾府送女儿而贾府却把女儿嫁给林如海,贾府早就意识到,跟贾宝玉联姻最好还是书香之后,薛宝钗出身皇商,地位低下不说薛蟠还有人命案在身,贾政不能不考虑。贾母疼爱外孙女,对宝玉又太过溺爱,几乎是贾母一手把握宝玉的婚事,甚至有意培养宝黛青梅竹马的感情。

贾政和林如海都自诩读书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相交甚笃,完全超出了一般的郎舅关系。林如海把女儿托付给贾家,应该有亲上加亲的意思。这时贾母、贾政、林如海形成宝黛婚配的共识。王夫人虽然内心不爽,也在跟薛姨妈共谋金玉姻缘,但是贾政跟贾母一样不接受金玉姻缘,王夫人也无可奈何。

贾母成全宝黛的青梅竹马,贾母懂贾宝玉,宝黛有情是她默许的,甚至可以说是她培养的。宝玉有他的梦想,贾母有她的责任。

薛家一出场就是因为惹上人命官司,要靠贾家出面调停。跟他家结亲,日后必定麻烦不断。贾政不愿意结这门亲戚。贾政明显倒向贾母一边。一时宝黛爱情,阖府皆知。凤姐摸透了老太太的心思,时不时开个吃茶之类的小玩笑,连外边的小厮也有耳闻,以为只等老太太发话。

第二阶段,坚持

林如海早逝,林黛玉成了孤儿。林家拥有的社会资源伴化为乌有。另外贾府在修建大观园之后财政空虚成为了主要问题。贾府对宝黛姻缘逐渐失去兴趣。而金玉姻缘的主谋取得了元春的支持,薛宝钗成了元春母女心中最佳人选。

当时贾政从黛玉为凸碧堂、凹晶馆题名,看到这小女孩竟有如此过人的才华,一字不改都用了。贾政看了四春和宝钗的灯谜感到忧虑烦心,说明宝钗开始进入贾政的视野,贾政出于爱才,在林薛之间徘徊犹豫。但孤女黛玉命运不济已现端倪。

贾母苦苦地坚持着。清虚观打醮辞媒,宣称冤家聚头,为宝钗过生日,讨宝琴生辰……

薛家赖在贾府不走,宝钗不分早晚频繁地往怡红院跑。袭人和晴雯都骂过她,但她厚着脸皮装不懂。还有一次竟然在宝玉午睡的时候,坐在宝玉床边绣肚兜。就是那次,宝钗听了宝玉的梦话,心灵受到震惊,严重伤了自尊。于是薛家态度出现一个转折。薛姨妈为宝钗的幸福着想,也不愿意宝钗嫁给不爱她的宝玉,薛家母女至少是在表面上退出。宝玉丢玉,变得痴傻,薛家几乎就要放弃了。恰在这个时候,薛蟠又出了命案。

第三阶段,转向

最后贾府衰败,经济面临崩塌,贾家已经别无选择。薛家的铜臭最终战胜了林黛玉的诗书世家!


傅家已经瞧不上贾家了!当初的傅试,一心想让妹妹嫁入豪门,没两年自家成了豪门,贾家江河日下,岌岌可危,已经找不到愿意将女儿嫁入他家的有势力人家了。无奈之下,薛宝钗成了唯一选择。林黛玉死了,即便不死,她也没机会。

贾府经济日益窘迫,林家财产早已挥霍磬尽。毕竟外孙女重要,亲孙子更重要!贾母的教养和地位决定了她对贾府的使命感,她宠爱宝玉,疼爱黛玉,但是她绝不会固执己见,对宝玉的婚姻,她更不会避开贾政的意见自作主张。

为了家族利益,贾政接受了金玉姻缘。并且利用讲笑话,向母亲作出暗示。直到通灵宝玉丢失,宝玉病重,贾母急于冲喜,反倒好像贾政听从贾母的意见,同意娶宝钗。

宝钗嫁给宝玉也很无奈、无语流泪,贾薛两家形势都很严峻,不得不抱团取暖。有钱的薛家和贾府达成利益交换。当事人的态度并不重要。况且宝玉已经变得痴痴傻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