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力欠缺的背後,是自信心、安全感的缺失。

孩子擁有無限的潛能。但有人說,兒童教育就猶如捏陶土一樣,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各種方式去捏塑他;等到年紀大了、這個陶土就越來越硬,這時也就越來越沒有辦法塑造他了。在孩子表達力的訓練方面,確實是如此。

各位可以去觀察一個現象,同樣是中國的孩子,可是在西方受教育的留學生小朋友,他們的表達能力就特強。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說法:東方華人的小朋友,如果學習遇到什麼地方不懂,他會覺得“一定是我不好纔不懂,因爲老師一樣的教法,其他小朋友都學會了,怎麼只有我還不會”,所以遇到不懂之處,中國的小朋友常常不敢舉手。一來他怕舉手問問題會被罵“怎麼這個都不會啊,老師都教給你了,你還不會……”;二來擔心其他小朋友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笑他;三來則怕問了問題之後,老師可能不回答他,這樣會沒有面子。然而,西方的小朋友就不一樣了,如果什麼地方不會,他會覺得“是老師沒有把我教好,我不會是老師不好,因爲把我教會是老師的責任啊”。一樣遇到不懂之處,他們會舉手並且大聲發問:“老師這道題我不會”。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建議中國所有的小朋友們,要試着改變心態:當你不會的時候,不一定是你不會,是爸爸、媽媽和老師還沒有把你教會; 你要相信,把你教會就是他們的責任。改變心態以後,你纔會勇於表達。

另外,以前中國人常講一句俗話“小孩子只有耳朵沒有嘴巴”,大人總是希望小孩子大部分是多聽,聽大人的教訓、聽大人的教導,儘量不要表達意見。這也是不對的觀念。

表達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在小朋友的表達力訓練上,要從小就開始做起。比如一個幼兒園老師,便可以在上課時經常鼓勵小朋友:“某某小朋友,請你發表一下你的看法,或說一下你的感受。”老師們也可以在講完一個故事時,邀請小朋友們表達,請有不同看法的人舉手,請有不一樣意見的人表達一下。這樣你會發現,小朋友原來是很能夠表達他的想法的。

鼓勵小朋友表達的同時,特別要注意, 當他表達的時候,大人一定要有開放的心態。有很多父母老師都喜歡講道理,可是這樣對小朋友其實不一定有幫助;或有時還會打壓他,跟小朋友說:“你講得不對、這樣會讓人家看笑話”“你的觀念錯誤了”等等。事實上,小朋友是很敏感的,可能你一指責之後,他下次就不說了。

另外,假設小朋友有一些說謊或偷竊的行爲,即便我們知道這個行爲是不對的,但也應該想一想,小朋友爲什麼要說謊呢?非常可能是如果他說了實話,反而會得到責備。這時,當然我們要告訴他以後儘量不要說謊,但是也要讓小朋友“說實話”這一個行爲得到肯定,不要一味地責備他。

整個表達力的訓練, 表達“感受”尤其重要;因爲,我們中國人最會壓抑感受了。有報道指出,中國是全世界乙型肝炎發生頻率最高的國家,原因也正是:我們通常壓抑了我們的情感!

在看外國影集時,我們都曾很羨慕影片中的外國小朋友,在睡覺之前都會跟爸爸媽媽說“我愛你們”,外國的父母也會在出門時跟孩子說“我愛你”,甚至會KISS GOODBYE。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觀念和做法。

像我曾看過一部電影,裏面的小朋友才小學四年級,有一次他在家裏很傷心、很難過,然後他爸爸就對他說:“你爲什麼這麼傷心難過?”原來這個小朋友的媽媽才過世不久、爸爸想要安慰他,沒想到小朋友卻說:“爸爸,我知道我是不應該的,媽媽才過世不久,可是我的難過跟悲傷其實不是因爲媽媽過世,媽媽過世我也很難過,但是主要是因爲我最近失戀了。”

看到這裏我就在想,這個孩子的情形,如果遇到中國的父母,他大概開始捱罵了!第一,小朋友才小學四年級,小學四年級就可以談戀愛嗎?這就是活該。第二,小朋友媽媽才過世幾個月,小朋友竟然不是在想念媽媽,而是在爲失戀難過,實在是不應該。

可是各位猜猜,這位父親怎麼說?我覺得這個爸爸很棒,他帶小朋友出去散步,在河邊散步時他就跟小朋友說:“我明白第一次失戀的心情,爸爸第一次失戀的時候,可能也哭了很久……”這個爸爸不但完全沒有去責備他,並且還跟小朋友談“他的感覺”;當小朋友一個人關在房間裏傷心難過時,他也不會去打擾,只是告訴小朋友:“爸爸知道你現在失戀很難過,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忙或安慰,你可以告訴我。爸爸會陪在你的身邊。”

能夠以這樣的一個心態,讓小朋友願意去表達他的想法,讓孩子放心說出他的感覺,這是很重要的。而且 我們要令小朋友明白:表達是安全的,表達是重要的,表達就是一種生命的展現,就像任何一朵玫瑰花都渴望開得最燦爛、最美麗一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