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著述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這是孟子提出來的重點。大人不一定是皇帝,也不一定是大臣;大人可以當皇帝,可以做大臣,也可以做一個最平凡的老百姓。大人是超然的。唯大人可以入聖境,當皇帝則是入聖境爲聖王,做宰相則爲良相,做老百姓則是一個規規矩矩的聖人。 所謂“赤子”,就是嬰兒,“赤子之心”,一般人說是童心,但不是幼稚,是形容人的天真、天良之心。

曾子著《大學》,就是所謂的大人之學,最後才“止於至善”,首在“明德”、“親民”,然後“止於至善”。而普通一個人,能夠永遠保持他的天真童心,沒有機心,就是至善,就是“赤子之心”。 明人洪自誠的《菜根譚》中說:“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世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如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他這幾句話很有道理, 一個人對人情世故知道的少,自己心理上的污染也比較淺。所以年輕人做事,看來是個冒失鬼,但他心裏染污少,不知道別人可能心存不正。年紀大了,經歷的事情也太多了,看人就不同,辦法也多了。 因此他主張“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似乎一個人深通人情世故,面面圓融,處處通達;倒不如老實一點,笨一點,保持那分天真比較好。人純厚,則能保持天真。

《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最不願看的一副對聯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然賈寶玉走的路子不同,也不一定對,但在這一點上, 他還是保持了赤子之心。 如果以現在的觀念來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似乎講這個人永遠長不大,什麼事都不懂,等於半個白癡,像這樣的人還有什麼用? 事實上,所謂“赤子之心”並不是長得大或長不大,而是指永遠保持乾淨、純潔、誠懇、少愛憎、少恩怨、仁慈、愛物的心理。

真正修養的境界,如學佛學道,明心見性,初步都是爲了恢復赤子之心。古代有一位女神仙曹文逸,她的兩句話說得很好:“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爲離欲”,這就是赤子之心的境界。孟子說,只有這樣的人,纔夠得上中國文化所標榜的“大人”,可以做聖君、賢相。

人的修養,是要恢復到“赤子之心”的境界,要怎樣才能達到呢?不能以填鴨式的教育硬塞,要以啓發式的教育使其自得。 這和後世禪宗的教育相同。我們知道,禪宗祖師的教育方法、所走的路線都是這樣,也就是“深造之以道”,才能達到“道”的境界。 什麼是道的境界?在這裏暫以孟子的觀點來解釋,就是恢復到“赤子之心”的境界,也就是由後天修養回覆到先天的境界。

要怎樣才做得到呢?要他“自得”,也就是自悟。假使不是自得而是被教的,就不能活用。 例如現在有許多人學修道,學打坐,一開口就說:老師教我這樣打坐的,好像是爲老師而修道、打坐的。 老師教了重點,教了方法,自己就要能夠活用;自己不去體會,不去活用,這就是不能夠自得,而是拿到雞毛當令箭了。

禪宗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方蘇欺君不得”,意思就是學問修養要自得,自己啓發自己的靈智,就是道的境界;不是從老師那裏填塞進來的,也不是接受的,否則就變成了宗教的教條式信仰,那並不是道。

只有自得的,則能“居之安”,而“居之安”並不是指房子住得好,是指 平常都在自己所得的本位中 。“居之安則資之深”,這個“資之深”,不是現代語老資格的意思,“資”是資用,也就是說, 平常處世可以應用你的道。 因此出世、入世都在道中行。則“取之左右逢其源”,出家也好,隱居也好,不出家也好,爲官也好,都處在道中。所以學問之道,要“自得”。

過去聖人的言教,都是要我們能夠求其自得,這也是從“赤子之心”來的。學問的修養、道的修養,都是這個原則,要“自得”。 而學問以外的培養,則要學識。嚴格說來,學問就是道,而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寫文章等,那只是學識。 自得的是“道”,恢復“赤子之心”,就是人類天然本性的修養,不被後天物慾環境做污染。對於知識,則先求淵博,再求專門,與道德修養並不違背。

《孟子與離婁》

思想是個人生命自己帶來的,嬰兒腦袋一封了頂,開始有意識思想。後天的思想教育越來越“污染”,人年紀大了,知識越多了,思想“污染”也越多。這就是思想的頑固, 所以人生的經驗越多越頑固,越來越“污染”,要想恢復到兒童時的那個天真活潑,就非常非常難。

真正的修養,是把自己恢復到兒童階段的活潑天真,那就乾淨了。如果修養恢復到那個階段,也就不怕衰老,腦筋儘管老化了,但是智能和記憶反而恢復得更好。 所以現在要研究腦,最高的修養,中國道家有幾句話:還精補腦長生不老;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練神還虛。 證人至少有一個,我做證人。現在我八九十歲了,我到現在的記憶力,比年輕時還要好,精力也更好。這就是告訴大家,生命靠自己保養,照那個原理,生命是可以改變的。老子告訴你道家的修養方法,有八個字:“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把自己身體活動的功能寧靜下來,完全恢復到嬰兒狀態,腦筋是清楚的,是快樂的 ,當然是指非病態的嬰兒。

《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中庸》一開始,子思就告訴我們:“天命之謂性。”這個天不是講我們頭頂上那個深藍色的天,也不是宗教家的天,也不是天文的天,這個天是儒家思想的代號,也叫做道, 儒家就用這個“天”來代表本體。

有始以來,這個生命是自然下來的,就叫做性,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是自然來的。 但這不是物理思想上的自然,是自性當然的自然,就是這個樣子的自然 ,人生來就是這個樣子,萬物就是那麼個現象,所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這個率就是直道而行,很直,但是我們人一加入後天的思想便不是率了。譬如一個嬰兒,開始會講話時後天已經受到污染,就已經不是率性了, 儒家經常用赤子之心來形容。一般人解釋赤子爲嬰兒,那是不對的。所謂赤子是不會講話,生下來一百天左右的那個嬰兒,胞衣裏剛出來,一身肉是發紅的,那個嬰兒才叫赤子。

赤子之心是指它而言的。那個心就是道,道的存在。並不是說嬰兒就是道。我們大人覺得此心純潔、乾淨,既無歡喜、也無煩惱,跟自然的赤子之心一樣,那就是道,就是所謂的“率性之謂道”。可是我們人做不到,因此到了我們這個階段,就是“修道之謂教”了。赤子之心做不到了,在平常煩惱思想裏頭,慢慢修行,慢慢糾正自己的心理行爲,使它返還“天命之謂性”的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同《大學》開始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個綱要的精神是相同的。

《易經系傳別講》

老子說得對:“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你們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內的奶娃兒一樣,此心活活潑潑的,沒得妄念,就是休息了。 一個奶娃兒,你逗逗他,他也會笑笑,你說那笑有意義嗎?那你才見鬼;沒有意義嗎?有意義,他就喜歡笑,笑過了沒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沒得事。我們凡夫越長大越不懂,笑了以後不笑了,心想:我剛纔爲什麼對他笑?糟糕!他該不會說我神經病吧? 一大堆客塵煩惱與妄念就來了,這個就是人長大了。大人一毛錢都不值,而且,大人變老人更可怕,所以人永遠保持童心就是道。天真未琢,破了就完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如果能夠成道,實無天理!因爲心裏頭的道理太多了,講難聽一點是:髒的心思太多了。真的哦!我不是罵人哦!我講了老實話,認爲我在罵人,不是你瘋了就是我瘋了。

心性的修養,只要能做到如嬰兒的狀態,一定成功,他是天真的。我們做不到,我們有很多虛假,明明是恨你,還要敷衍你,皮笑肉不笑,多麼罪惡啊!這就同行願有關了。佛經說:直心是道場。我們做不到直,有多少假!每分每秒都假,連內心念頭都假,都在造惡業,所以行願談何容易啊!

要證果,不管男女老幼,無論年紀多大,修持第一步,非修到童真不可。如何修到童真?心念無分別,生理色法轉了,整個六根不漏,那才轉成童真之身,立刻入道,絕對不假,佛法是不欺人的。

福利來了!

點擊下方“ 瞭解更多 ”,請購經典佛學書籍,佛弟子必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