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就是這麼的巧合,當龐大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由盛轉衰之時,恰是沙皇俄國躍躍欲試企圖崛起之日,而且沙俄就看中了這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帝國,在241年中不間斷向這個帝國發動10次較大規模的戰爭,從而加速了奧斯曼土耳其的衰落。


奧斯曼帝國,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國,因創立者爲奧斯曼一世而得名。到了16世紀成爲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強大國家,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擁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的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今天的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今天蘇丹與也門。

奧斯曼土耳其人的祖先們原爲一個突厥小部落,最初居住中亞。13世紀時,由於蒙古人開始西征,迫使土耳其人遷移,並寄居於羅姆蘇丹國,在和拜佔廷帝國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1290年奧斯曼的父親部落酋長死後,他就繼承了其父部落酋長之位。於是,1299年土耳其首領奧斯曼一世趁羅姆蘇丹國分裂之機,正式宣佈獨立,建立奧斯曼帝國。

建國後,奧斯曼迅速進入擴張程序。14世紀上半葉,奧斯曼的兒子烏爾汗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常備軍,成功擴張並後世奧斯曼統治者擴張的基礎。到穆拉德一世,奧斯曼帝國進軍歐洲,併成功在科索沃戰役裏大敗巴爾幹諸國組成的聯軍,震動了歐洲各國統治者。後來又在科尼堡戰役中一舉打敗各個歐洲國家組成的十字軍聯軍,佔領巴爾幹大部土地。從此,歐洲人只有眼睜睜地看着奧斯曼帝國的肆意入侵,拜佔廷帝國危在旦夕。


1453年,21歲的穆罕默德二世親率大軍攻陷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遷都於此。然而,奧斯曼的擴張並未就此止步。16世紀初,奧斯曼蘇丹賽裏姆一世,東取伊朗,西滅埃及,控制了包括麥加和麥地那兩個聖城在內的阿拉伯半島,這就意味着奧斯曼不僅獲得了大量領土,而且直接成爲整個伊斯蘭世界的宗教中心。

16世紀中葉,蘇里曼大帝使奧斯曼土耳其到達了巔峯時期。奧斯曼在1521年征服了匈牙利,後來甚至直逼維也納。在1555年,蘇里曼成功拿下伊朗的兩河流域,之後整個北非都納入了奧斯曼的版圖之中。此時的奧斯曼堪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然而,1682年,力主西化改革、被俄羅斯後人尊爲大帝的彼得一世掌控沙俄政權的第二年,也就是168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圍攻維也納戰役中失敗,打這以後,這個曾一度對整個歐洲基督教文明構成嚴重威脅的封建軍事帝國,終止了在歐洲繼續擴張的腳步,開始了漫長的沒落歲月。


但是,普遍都認爲,奧斯曼帝國沒落的標誌是1697年在桑塔戰役中戰敗。這一次奧地利人徹底打敗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使這個龐大的帝國永久失去了匈牙利和貝爾格萊德以北的領土。還在1699年簽訂了《卡洛維茨條約》,割讓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給奧地利,兩國新的邊界爲蒂薩河、薩瓦河和翁納河一線。達爾馬提亞、伯羅奔尼撒半島以及愛琴海上的重要島嶼割給了威尼斯,波多利亞和烏克蘭劃歸到波蘭。

所以說這個《卡洛維茨條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盛極而衰和再無擴張的能力、連保證所剩領土都難的標誌。

大家知道,莫斯科大公國獨立成國,就開始了擴張之路。到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這個首位沙皇就試着向南方擴張,曾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黑海、高加索等地多次發生戰爭。但那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正處在強大之時,俄國的擴張自然難以如願,只有老老實實等待時機。


到1697年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效果顯現,沙皇俄國的實力迅速提升。彼得一世除了在北方與老對手瑞典開戰以外,把南下奪取黑海定爲俄國的戰略目標。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節節敗退於歐洲大陸時,彼得一世親自掛率與奧斯曼地區交了兩次手——兩次俄土戰爭。

從而,根據前文說到的《卡洛維茨條約》和1700年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單獨條約,沙俄拿到了亞速海和德涅斯特河地區。這也標誌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厄運的到來。

從此,噬土如命的沙俄不停地向奧斯曼土耳其擴張,奧斯曼土耳其在雙方爭奪的焦點黑海疲於應付。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1711年的第三次俄土戰爭中,沙俄失了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克里米亞汗國軍隊打敗,沒辦法把亞速要塞讓了出去。然而,沙俄在擴張領土上有野心、有耐心,更有經驗。之後通過1735年、1768年和1787年的三次俄土戰爭,不僅又拿回亞速海,還順嘴喫了立國350年的克里米亞汗國。


1774年7月21日,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保加利亞簽訂條約,依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放棄第涅伯河河口,黑海北部海岸。黑海向俄國開放,並允許俄國商船自由出入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

克里米亞汗國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抵抗俄國向黑海擴張的前哨,它的滅亡,意味着黑海已不再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內海。也標誌着俄國人在黑海站穩了腳跟。

1806年,法國皇帝拿破崙爲了牽制俄國人,唆使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攻沙俄。結果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大敗,還把比薩拉比亞和西格魯吉亞弄丟了。

1828年,亞歷山大一世打敗了號稱歐洲戰神的拿破崙,因此被奉爲歐洲諸國的救世主,沙皇俄國被稱爲歐洲憲兵,緊接又再次對奧斯曼帝國大打出手。這讓歐洲強國對沙俄起了戒心,擔憂俄國坐大,就出面干涉雙方講和。


1853年,沙俄的強勢擴張終讓歐洲列強忍無可忍,特別是英國、法國不想讓沙俄控制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同時,也不想讓其控制巴爾幹半島。

這樣英國、法國宣佈介入克里米亞戰爭,與奧斯曼土耳其一起大戰沙俄三年,使用了所有能夠用上的先進武器裝備,最後沙皇俄國慘敗,簽訂的《巴黎和約》,沙俄被迫承諾與列強一起保證“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與主權完整”。同時,割讓多瑙河口和比薩拉比亞南部給摩爾達維亞,歸還高加索的卡爾斯奧斯曼。

這裏面,最讓沙俄心不甘的是,從此終止了向黑海擴張的步伐,按約:黑海中立化,並禁止各國軍艦通過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這就是針對的沙俄)。禁止俄國在黑海沿岸建軍工廠,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

此後,沙俄元氣大傷,老沙皇含恨自殺,新沙皇帝在恐慌中賣掉了阿拉斯加。從此再無染指黑海的勇氣,只好另謀出路。


1877年,沙俄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來,以支持塞爾維亞、黑山爲名義,向土耳其發起第十次戰爭,乘勢拿下巴爾幹半島成爲自己的勢力範圍。

就這樣,俄羅斯通過241年的十次俄土戰爭,使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漸漸衰落下去,而自己攫地掠土,獲得了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等大片土地,成爲世界大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