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刘邦自认杀功臣、尤其是杀异姓王有充足的理由:这些人都是能征惯战之将,自己身后,没有人能制得住,尤其韩信,兵权在握,战无不胜,这些,都将成为汉朝稳定、统一的威胁。刘邦虽然消灭了项羽,但韩信等人的不听调遣、利益驱动,成为了刘邦新的内忧外患。

中国的历史足够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功告成后,杀功臣是个具有普遍性的事实。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后大功臣范蠡功成身退,留给好朋友文种的信中劝其归隐时所述。文种没有听从劝告,后果为勾践所迫自杀

此后,无数战功卓著的名臣临死前念叨过此句。韩信也不例外,在楚王的位置上被擒时,他也绝望的感叹:
"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史记·淮阴侯列传》
当然,刘邦自认杀功臣、尤其是杀异姓王有充足的理由:这些人都是能征惯战之将,自己身后,没有人能制得住,尤其韩信,兵权在握,战无不胜,这些,都将成为汉朝稳定、统一的威胁
那么,韩信自身就没有错误么?当然有,这些错误使杀韩信有了更充分的理由。

楚汉争霸时,韩信率兵北伐,灭赵、伐代、降燕,留下一串经典战例,军队迅速壮大。
此时,刘邦新败。也许是担心手下势大反噬,他隐匿行踪,伪装成汉使,混入韩信军营,控制住兵符,一举夺取兵权,然后将其军中精兵尽数带走,只留给韩信一道命令:收拾赵国故地的残兵,攻打齐国。
韩信迅速收编、整训了一支数万人的部队,向齐国进发。又有消息传来: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已经说降了齐王。
是否继续进军?韩信犹豫不决中,蒯通说服了韩信:①、汉王刘邦没有发出中止伐齐的命令。②、郦食其靠着我们兵临城下,摘了桃子,功劳竟然比将军们流血牺牲还要大,不公平。

"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于是韩信军发动了突袭,虽然一举灭齐,但郦食其却性命不保,而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02、韩信请封假齐王
韩信在齐国的成功,使项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派大将龙且率20万大军前来,与齐王残部合兵对抗韩信。这支项羽最后的生力军、战略预备队,被韩信轻描淡写地以水攻全歼。

现在,项羽仍在荥阳一线与刘邦对峙,而下腹部完全暴露给了韩信军,楚国败象毕露。这都是韩信北伐的成果,于是韩信要求奖赏:
"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淮阴侯列传》
而此时的刘邦正陷入苦战,日夜盼着韩信派来援兵,但却等来的却是韩信"请求封王",这不啻于借机敲诈,刘邦不禁脱口大骂。一旁的张良、陈平急得直踢刘邦的小腿,汉王随即醒悟,补救道:"大丈夫要当也当真王,干么做假王。"
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是违心之举,属形势所迫的不得已行为,对此,他不会忘记。

多年的战争相持,楚汉双方都非常疲惫,楚军又兼后勤不济,更是急于停战。于是,楚汉达成协议,以鸿沟为界,各自休兵。
协议达成,项羽带兵东归。而刘邦却尾随追击,命韩信、彭越出兵会攻项羽。
汉军到达固陵,没看见韩信的人马,却被项羽杀了回马枪。刘邦在重兵优势下,再次被项羽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等韩信人不来,对项羽又一败涂地。刘邦有些灰心,张良献计,刘邦再次祭出让利大旗:
"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史记·项羽本纪》
这次,项羽遇到了正在的对手,韩信统帅全军,垓下之战,百战百胜的项羽一战而亡。
刘邦虽然消灭了项羽,但韩信等人的不听调遣、利益驱动,成为了刘邦新的内忧外患

上述的几次重大过错,必然在刘邦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此后,他私藏项羽大将钟离眜,被剥夺楚王后,心中不忿,口出怨言……这些落在刘邦眼里,就是不可靠,是变数。
虽然也知道自己身处险境,但韩信秉性难改: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及吕后害怕给自己的儿子留下强敌,动摇国家。而一个心中常怀怨恨的能人,用不得,只好杀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