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电影正式传入中国。

1905年秋天,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峰摄制的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中国人摄制了第一部电影。

从输入放映到自行摄制,中国电影间隔了接近十年的时间。在广东,这个间隔更久,大约有20—30年。

十年时间,足以培养一代观众的观影习惯。二十年时间,足以让观众形成一种固定的心态。所以,即便1924年黎家兄弟在广州拍摄《胭脂》开创了广东电影史上“国产电影”的先河,即便当时的广东政府要求所有的影院必须是华资经营,但那时候的广东观众,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绝大多数依然是外国电影。

准确点儿说,是美国电影,是好莱坞影片。

依照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中的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我国放映的影片多为法国片、美国片、德国片和英国片。最多的是法国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所摄制的影片。“法国早期著名喜剧演员麦克斯·林戴就极受中国观众喜爱。”

但作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法国、英国、德国都是那次大战的主角,在战争后均需要一段时间来回复元气,这便给了美国电影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留下了很大空间。不仅仅是中国,根据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中的数据,到20年代中后期,美国影片在世界各国,从日本到东南亚,从印度到西非,普遍“占着上映节目的60%到90%”。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当时国内的其他几个电影重镇上海、天津、北京,1920-1938年这18年里,广州放映的好莱坞电影数量更多,所占的整体发行放映比重更大。以至于好莱坞六大公司在那时均在广州设立了办事处。

一种猜测认为,广州的影院当时之所以热衷于放映好莱坞电影,是因为这里开埠较早,而且毗邻香港,好莱坞影片如果要进入中国,这里是必经的第一站。但这种说法其实未必立得住脚。因为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并非美国殖民地。而且一战前后,英国和美国的关系,也远非二战时那么亲密无间。此外,当时列强在远东的利益更多是从上海向全国辐射。所以,以“毗邻香港”为由来解释广州当时的好莱坞电影热,显然略显牵强。

好莱坞电影当时有多热?从当时的媒体上就可以看出:1923年8月,明珠影画院在《广州民国日报》上刊出当月11部影片的放映信息,其中美国电影多达9部,有侦探类型的《彼妻之友》、《枪弹余生》,也有历史类的《埃及皇塚记》;1932年1月,《戏院杂志》创刊,封面人物是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儿;1932年5月,《电影新闻》第一卷第三号的封面人物是美国有声电影《与你共度一小时》(One Hour with You )的男女主角:莫里斯·切瓦力亚和珍妮特·麦克唐纳; 1933年6月,《银坛》第一卷第一期的封面人物是珍妮特·盖诺……

姜文在《邪不压正》里面曾经设置过一个影评人的角色,被一些影评人认为纯粹是设置来讽刺当下的。但从查阅到的媒体资料看,至少在广东,这一职业在上1920年代就开始出现了。至于百年前的影评人是否像当下的一些无良影评人一样只要给钱就说好话,我们在接下来会仔细探讨。这次聊的主题毕竟是好莱坞。

和之前几期说过的一样,进口电影的发行,现在看来也没有多少新意——1920年代开始,好莱坞影片在广州就开始采用买断制、票房拆账制两种方式。如今电影发行使用的名称虽然是批片和分账片,但从方式来看,跟100年前并没有太大区别。

对影院来说,买断制其实风险很大,尤其是100年前的好莱坞电影,没有多少影院经营者能够清晰判断在单位时间(比如一个月)这部电影是否能够大卖。所以,分账制的流行也就成了必然。

1920年代起,好莱坞的发行方与影院之间还形有另外一种模式:长期供片。甚至有美国公司直接把自己的标志挂到了影院银幕的上方。在这种模式下,影院可以获得长期固定的片源。但缺陷在于,如果要放映其他公司的影片必须先征得该美国公司(或者其中国代理公司)的同意。也就是说,虽然广州市政府并不允许外资开影院,但影院放映什么电影,却只能是外资来决定。当时好莱坞八大片商在广州的代理公司分别为:新中华公司代理米高梅、雷电华、华纳、福克斯,金声公司代理派拉蒙,永汉公司代理联美、哥伦比亚。

而且,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保证自己的电影全都是卖座的精品。有些美国公司会把自己的影片、比较好的影片安排的周末、假期等票房旺季,把一些质量较差的或者其他公司的作品排在平时。当发现影片排期对本公司电影不利时,甚至要求影院改变排期。此外,供片商有时还单方增加其分账比例。

所以,虽然名义上上世纪20年代在广州好莱坞电影接近无限量供应,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好片充斥在银幕上。大部分时间,广州的影院几乎沦为了好莱坞烂片的倾销地。猎奇的、荒诞的、诲淫诲盗的作品充斥银幕,所以1924年《胭脂》拍摄时,黎氏兄弟的初衷,便是用电影这种形式,让传统的文化精神继续教化国民——他们实在看不下去了。

但影院既然变相控制在美国片方和他们的区域代理商(中国区域主要是卢根的明达公司)手中,即便有国产电影拍出来,也未必能得到多少上映的机会。据曾于百粤制片公司担任摄影师的刘锦涛回忆:“卢根对广州产的电影不仅不支持,反而排挤。各电影院存有戒心,生怕一经承映广州片之后,会受明达公司制肘,也就不敢放映广州片了。”

当然,上世纪20年代的广东本土电影质量也的确不高。1925年至1927年间,广州共成立8家电影制片公司,拍摄了8部影片。《胭脂》《从军梦》《爱河潮》于1926年在广州上映,但都不受广州本地观众的喜欢。这从1926年《广州民国日报》刊登一则来自署名“浪漫生”的影迷的投稿就可以看出:他批评这三部片子“表演剧情,容有太过不及之弊”。

【撰文】金哲桦 方枪枪

【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