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園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電影正式傳入中國。

1905年秋天,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峯攝製的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中國人攝製了第一部電影。

從輸入放映到自行攝製,中國電影間隔了接近十年的時間。在廣東,這個間隔更久,大約有20—30年。

十年時間,足以培養一代觀衆的觀影習慣。二十年時間,足以讓觀衆形成一種固定的心態。所以,即便1924年黎家兄弟在廣州拍攝《胭脂》開創了廣東電影史上“國產電影”的先河,即便當時的廣東政府要求所有的影院必須是華資經營,但那時候的廣東觀衆,在電影院裏看到的絕大多數依然是外國電影。

準確點兒說,是美國電影,是好萊塢影片。

依照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卷)中的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我國放映的影片多爲法國片、美國片、德國片和英國片。最多的是法國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所攝製的影片。“法國早期著名喜劇演員麥克斯·林戴就極受中國觀衆喜愛。”

但作爲一戰主戰場的歐洲,法國、英國、德國都是那次大戰的主角,在戰爭後均需要一段時間來回復元氣,這便給了美國電影在全世界攻城略地留下了很大空間。不僅僅是中國,根據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中的數據,到20年代中後期,美國影片在世界各國,從日本到東南亞,從印度到西非,普遍“佔着上映節目的60%到90%”。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當時國內的其他幾個電影重鎮上海、天津、北京,1920-1938年這18年裏,廣州放映的好萊塢電影數量更多,所佔的整體發行放映比重更大。以至於好萊塢六大公司在那時均在廣州設立了辦事處。

一種猜測認爲,廣州的影院當時之所以熱衷於放映好萊塢電影,是因爲這裏開埠較早,而且毗鄰香港,好萊塢影片如果要進入中國,這裏是必經的第一站。但這種說法其實未必立得住腳。因爲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並非美國殖民地。而且一戰前後,英國和美國的關係,也遠非二戰時那麼親密無間。此外,當時列強在遠東的利益更多是從上海向全國輻射。所以,以“毗鄰香港”爲由來解釋廣州當時的好萊塢電影熱,顯然略顯牽強。

好萊塢電影當時有多熱?從當時的媒體上就可以看出:1923年8月,明珠影畫院在《廣州民國日報》上刊出當月11部影片的放映信息,其中美國電影多達9部,有偵探類型的《彼妻之友》、《槍彈餘生》,也有歷史類的《埃及皇塚記》;1932年1月,《戲院雜誌》創刊,封面人物是美國童星秀蘭·鄧波兒;1932年5月,《電影新聞》第一卷第三號的封面人物是美國有聲電影《與你共度一小時》(One Hour with You )的男女主角:莫里斯·切瓦力亞和珍妮特·麥克唐納; 1933年6月,《銀壇》第一卷第一期的封面人物是珍妮特·蓋諾……

姜文在《邪不壓正》裏面曾經設置過一個影評人的角色,被一些影評人認爲純粹是設置來諷刺當下的。但從查閱到的媒體資料看,至少在廣東,這一職業在上192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至於百年前的影評人是否像當下的一些無良影評人一樣只要給錢就說好話,我們在接下來會仔細探討。這次聊的主題畢竟是好萊塢。

和之前幾期說過的一樣,進口電影的發行,現在看來也沒有多少新意——1920年代開始,好萊塢影片在廣州就開始採用買斷制、票房拆賬制兩種方式。如今電影發行使用的名稱雖然是批片和分賬片,但從方式來看,跟100年前並沒有太大區別。

對影院來說,買斷制其實風險很大,尤其是100年前的好萊塢電影,沒有多少影院經營者能夠清晰判斷在單位時間(比如一個月)這部電影是否能夠大賣。所以,分賬制的流行也就成了必然。

1920年代起,好萊塢的發行方與影院之間還形有另外一種模式:長期供片。甚至有美國公司直接把自己的標誌掛到了影院銀幕的上方。在這種模式下,影院可以獲得長期固定的片源。但缺陷在於,如果要放映其他公司的影片必須先徵得該美國公司(或者其中國代理公司)的同意。也就是說,雖然廣州市政府並不允許外資開影院,但影院放映什麼電影,卻只能是外資來決定。當時好萊塢八大片商在廣州的代理公司分別爲:新中華公司代理米高梅、雷電華、華納、福克斯,金聲公司代理派拉蒙,永漢公司代理聯美、哥倫比亞。

而且,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保證自己的電影全都是賣座的精品。有些美國公司會把自己的影片、比較好的影片安排的週末、假期等票房旺季,把一些質量較差的或者其他公司的作品排在平時。當發現影片排期對本公司電影不利時,甚至要求影院改變排期。此外,供片商有時還單方增加其分賬比例。

所以,雖然名義上上世紀20年代在廣州好萊塢電影接近無限量供應,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好片充斥在銀幕上。大部分時間,廣州的影院幾乎淪爲了好萊塢爛片的傾銷地。獵奇的、荒誕的、誨淫誨盜的作品充斥銀幕,所以1924年《胭脂》拍攝時,黎氏兄弟的初衷,便是用電影這種形式,讓傳統的文化精神繼續教化國民——他們實在看不下去了。

但影院既然變相控制在美國片方和他們的區域代理商(中國區域主要是盧根的明達公司)手中,即便有國產電影拍出來,也未必能得到多少上映的機會。據曾於百粵製片公司擔任攝影師的劉錦濤回憶:“盧根對廣州產的電影不僅不支持,反而排擠。各電影院存有戒心,生怕一經承映廣州片之後,會受明達公司制肘,也就不敢放映廣州片了。”

當然,上世紀20年代的廣東本土電影質量也的確不高。1925年至1927年間,廣州共成立8家電影製片公司,拍攝了8部影片。《胭脂》《從軍夢》《愛河潮》於1926年在廣州上映,但都不受廣州本地觀衆的喜歡。這從1926年《廣州民國日報》刊登一則來自署名“浪漫生”的影迷的投稿就可以看出:他批評這三部片子“表演劇情,容有太過不及之弊”。

【撰文】金哲樺 方槍槍

【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