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trong武術電影傳遞了民族精神/strong。“葉問”的原型就是一個非常淡泊名利,武術境界修養至高的人,作爲一代武術宗師身處亂世,經歷坎坷,又擁有以一當萬的武功,卻不張揚,謙和平近,不武力傷人也絕不恃強凌弱,而在民族危難之際卻能夠挺身而出,表現出強烈的自強不息和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中國武術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真正體現。

武術是一種體育,可以鍛鍊人的身體,武術還是一種精神,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一種世世代代相傳的精神,激盪人的內心靈魂。中國武術源遠流長,貫穿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幾千年來,武術是我國人民鍛鍊身體或自衛禦敵的一種方法。隨着歷史的變遷,武術從最初的搏鬥捕殺獲得食物,發展爲軍事武術,並作爲強身健體的方式,演化成爲體育運動項目之一,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
如今,“武術”已經成爲中國文化傳播的一張閃光名片,它在向世界人民展示東方獨特的技擊人體運動文化之時,也在弘揚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作爲電影的一個題材,武術影視已成爲世界影視的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strong武術電影引發了全球“武術熱”/strong
從上世紀30年代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到80年代初風摩全國的《少林寺》,90年代的《黃飛鴻系列》和新世紀得大獎的《臥虎藏龍》,這類與武術結合的電影影響頗大。世界各地的人民通過電影認識中國武術並愛上了中國功夫。《少林寺》上映後,引發全國尚武的風氣,一時間大批武校在民間興起,不少武術運動員也在電影中擔任角色,電影給武術帶來了一個更爲廣闊誘人的空間。
李連杰的《少林寺》在當時掀起了全國的武術浪潮,據不完全統計,在《少林寺》及其他武術動作片放映之後的數年內,全國的武術業餘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達到了萬所之多,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區有一百餘家武術學校,其中有不乏規模較大和檔次較高的武術學校,比如塔溝武校的習武學生超過了萬人。同時,全球的武術熱也再一次掀起。
strong武術電影塑造了武術美學/strong
電影裏的武術並不完全等於傳統武術,電影武術中融入了美學的理念,因爲武術電影爲了滿足觀衆的精神需求,藉助武術套路中表現藝術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把武術之美展現出來,它是一種虛擬的武術,是把傳統武術的動作和技巧,通過藝術加工、昇華和演變,更大程度上展現其中的藝術美。
武術電影作爲傳播武術的一種方式,具有獨特的優勢。strong首先,具有較高的藝術性。/strong武術電影可以通過聲音、光影、色彩、不同場景的轉換、蒙太奇的技術處理等的結合,使武術技巧虛實相生、真戲假做、動靜結合、節奏鮮明。電影的藝術形式可以很好地豐富武術,使武術更加生動,具有更高的娛樂性和觀賞性。
strong其次,它具有較高的技術性。/strong一種是真實的武術技術——傳統武術融合現代競技體育的基本元素,如,李連杰的《少林寺》、李小龍的《猛龍過江》,人物的武術招招到位,通過武術動作塑造主人翁的武術精神;另一種是以武術動作爲素材,經過武術指導精心設計,利用電腦合成技術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呈現出格鬥形式,像電影裏的飛檐走壁、踏雪無痕等。雖然真實的武術並沒有如《臥虎藏龍》電影作品中那樣的神乎其神,但是電影是一種藝術,它展現出的不僅僅是唯美的畫面,更是對中國武術精神的傳揚。雖然說武術電影裏的武術一般被誇大,被藝術化,但武術仍然是一種行爲藝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體育運動。
strong武術電影傳遞了民族精神/strong
著名武術電影《葉問》的導演葉偉信曾說過:“武術電影《葉問》要表現的不僅僅是武術動作的精彩炫目,最根本的是它的精神文化內核,這應該是一部弘揚中國武學精神的鴻篇動作鉅製。”中國武術是華夏文明長期滋養而發展起來的傳統人體活動方式,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向上、自強不息的基本體育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華武術在千年的演進中鑄就的武術精神核心也正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strong中華武術健兒不論風溼雨露,還是酷暑嚴寒,不管條件怎麼簡陋,環境多麼惡劣,他們都能持之以恆地習練。/strong“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雄好漢需十年磨鍊。”中華武術健兒勝不驕敗不餒,孜孜以求地追求着最高的武術境界;而在面對強敵時毫不退縮,以超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克敗對手,他們在戰天地、超對手的歷練中逐漸養成無論面對惡劣環境還是強勁對手,都表現出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勇於進取的自強不息精神。
武術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是我們的國寶、國粹、國之精神。《葉問》通過塑造主人公的形象,置於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表現強烈的民族精神,實現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教育。
“葉問”的原型就是一個非常淡泊名利,武術境界修養至高的人,作爲一代武術宗師身處亂世,經歷坎坷,又擁有以一當萬的武功,卻不張揚,謙和平近,不武力傷人也絕不恃強凌弱,而在民族危難之際卻能夠挺身而出,表現出強烈的自強不息和愛國主義精神,這是中國武術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真正體現。
strong授權轉載自《中華武術》雜誌/strong
strong(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作者:韓玉萍,責任編輯:錦瑟/stro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