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情感上,是個非常理智也非常剋制的人。在他的生命中,先後出現過兩個女人,一個是朱安,一個是許廣平。

朱安和許廣平,一個是逆來順受的舊式女子,一個是有着強烈反叛精神的新式女子。

46歲,是魯迅生活的分水嶺。

在這之前,他是朱安一個人的丈夫。

在這之後,朱安依然是他的妻,但是和他生活的,卻是許廣平。

對於46歲之前的婚姻生活,魯迅曾對他的好朋友許壽裳說過一句話:“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是的,魯迅和朱安的婚姻是在清朝還沒有滅亡的時候舉行的。

當時,婚姻彷彿是長輩們應盡的責任,全不由兒女做主。

魯迅的家裏雖然破敗了,但在紹興依然是體面人家。

而朱安雖然出身於小商人家庭,沒有體面的家世,卻在經濟上較爲寬裕。

用舊式的眼光來看,朱安也是無可挑剔的“好人家的女兒”,她善烹飪,會做女紅,性格柔順,不識字,小腳。舊式女子該有的優點,她一樣沒有落下,在魯瑞看來,這樣的女子做大兒媳婦,沒有什麼可挑剔的。

本來,魯迅和朱安的婚期定在1902年冬天,也就是魯迅從礦務學堂畢業的時候。

沒想到魯迅很會讀書,居然考取了公費留學日本的名額。

對於朱安家而言,姑爺會讀書,本就是件值得稱道的事,又有機會去留洋,這無疑是增光加彩了。

因此,婚期就延後了。

在這之後,魯迅只對朱安提過一個要求,就是放腳,到學堂讀書。

不過,朱安覺得那不是“好人家的女兒”該有的德行,所以拒絕了。

1906年,有傳言說魯迅在日本不光剪了辮子,還娶了日本女人,生了孩子。

魯瑞雖說沒受過教育,但華夷之防還是曉得的,剪辮子,娶日本女人,這種種傳言讓魯瑞十分害怕,怕他辱沒了清白的家族名節,所以稱病,把他騙回來結婚,以擊破那些越傳越離譜的謠言。

被騙回來後,魯迅“逆來順受”地聽從魯瑞的安排,不光穿上了禮服,戴了一條假辮子,結婚儀式上,還很耐心地配合司儀,完成了冗長而枯燥的儀式。

然而,新婚當夜,魯迅便睡在了母親房中。

第三日,魯迅便匆匆離家而去,又到日本求學去了。

顯然,對朱安的冷遇是魯迅對包辦婚姻的不滿,那麼,他爲何不在婚前抗婚呢?

魯迅的好友孫伏園曾解釋過魯迅之所以沒有抗婚的原因。

魯迅早先並不相信精神生活,他認爲救人應該從醫,所以他選擇了學醫,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受過嚴格的科學訓練,在學習的過程中,魯迅對精神生活是相當鄙棄的,因此他從沒有考慮過什麼是愛。

魯迅的忽略精神生活的情況,讓他對母親強塞給他的婚姻沒有反對,因爲他認爲那是對母親“該盡的義務”。

直至舉行婚禮後,魯迅認爲他的義務已經盡到了,所以他可以繼續在外求學了。

至於朱安,魯迅對她沒有一寸感情,也並不覺得她的存在對自己有什麼妨礙。

魯迅在回國後,也曾想和朱安離婚,結束名存實亡的婚姻。

但是,一方面作爲媳婦,朱安侍奉魯瑞多年,沒有做過一點逾矩的事情。另一方面朱安若是離婚,於她的名聲會有大礙,且她在離婚後很難有依靠,所以魯迅在北京安定下來後,把她也帶到了北京。

在魯迅和弟弟周作人鬧翻,搬到阜成門內西三條衚衕之後,在安排朱安的去留問題上,他也曾問過朱安,是願意回紹興孃家還是怎麼辦?

朱安回答得很巧妙,老太太到哪,她就到哪。

其實直白地說,就是魯迅到哪,她就到哪。

朱安的老實善良,還有她孝敬了魯瑞多年,這在魯迅看來,是恩情,更何況欺負老實人,也不是魯迅的作派。

所以,魯迅活着時,再沒有想過要和她離婚,而是讓她安安心心地住在家裏,而供養她,則成了魯迅的責任。

許廣平和朱安是兩個極端。

她出身於世宦大家,自幼便有一樁“碰杯爲婚”的包辦婚姻。

在她懂事後,聽說對方家是橫行鄉里的土豪劣紳,便極力反抗,甚至還設法說服家人支持毀婚。

毀婚在當時是能驚動官府的事,對方又很不講理,因此鬧得很大,最後還是她的三哥實在看不下去,從中斡旋,又賠了不少錢,纔好不容易取消了婚約。

許廣平不僅對婚姻抗爭,還在讀書和纏腳上,都有過激烈地抗爭。

抗爭的結果讓她不僅可以放腳,還能像男子一樣讀書。

許廣平在讀書和放腳兩件事上的表現,顯然很投魯迅的脾氣。

儘管許廣平比魯迅小17歲,但許廣平那種敢於鬥爭的精神還是讓魯迅看到了一個他心目中理想的女性。

讓魯迅和許廣平走到一起的,應該是北師大女校長楊蔭榆。

在這之前,許廣平主動寫信給魯迅,討論的無非是文學及思想上的問題。

在魯迅的鼓勵下,許廣平像一名迅速成長起來的鬥士一樣,寫過不少揭露北洋政府陰暗面的檄文。

許廣平的膽氣讓魯迅非常欣賞,因此當許廣平發生危險時,魯迅爲了保護她,不僅捨棄了教育廳官員的職務,及大學教授的職務,還挺身而出,和她站到同一陣線,甚至還讓她住到家裏避禍。

此後,在驅逐女校長楊蔭榆運動中,許廣平和魯迅更像一對革命同志,他們並肩作戰,相互鼓勵,最終讓北洋政府讓了步。而楊蔭榆也受輿論的壓力,最終不得不辭去校長職務。

再說到兩人的感情。

其實從一開始,許廣平便佔了主動權,她勇敢地給魯迅寄出了第一封信,在經歷了種種鬥爭後,兩人不光是革命同志,彼此在精神上也更近了很多。

許廣平在情感上的主動,最終讓魯迅坦誠地承認,許廣平戰勝了他。

這之後,魯迅便搬離了西三條衚衕,和許廣平住到上海。

魯迅和許廣平的事情,朱安當然知道,但是她是舊式女子,因此能接受這種事情。畢竟在名份上,她是魯迅的妻。

既然是妻,朱安留在魯迅的家裏,那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了。

(參考史料:《三人行:魯迅與許廣平、朱安》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