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句勸世良言,讀完受益終身

年輕的時候,喜歡讀小說、看雜誌,長大後,就不喜歡看這些了,而是隻讀經典。爲什麼?因爲經典是智慧的結晶,一句頂萬句,你看一部小說所明白的道理,經典上一句話就給你說透了。等你讀懂經典之後,再去讀那些小說、雜誌,就感覺索然無味,讀不下去了。

今天挑選了十個經典中的名句,都是勸世良言,希望大家都能受益。

一、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暴躁易怒,是爲人處世的大忌。佛門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就發怒,智慧就被障礙了,所有的障礙、惡緣就都來了。《內經》講:“怒傷肝”,暴躁易怒,不但容易壞事,還傷身體,一點好處都沒有。

慾望猶如無底深淵,只要打開慾望之門,就無有止盡,難以自拔。所以古人一直教導我們要知足寡慾,淡泊名利,就是爲了對治人的慾望習氣。

二、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眼裏總看到別人的不是,這是諸種惡行的根源。總是看人不順眼,就想給人找點麻煩;看人不如自己,就瞧不起人家;看別人有好事,就心生嫉妒;工作出了問題,總是從別人身上找原因,等等這些,都是因爲我們把眼光放在別人身上了,而不知道反省自己。

三、見己不是,衆善之門。

能夠發現自身的毛病,這是衆善之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知道反省自己,懂得找自己的毛病,就不會怨天尤人,就不會看別人不順眼了。

四、衆惡必察,衆好必察。

大家都厭惡一個人,都說這個人是壞人,我們也不要輕易相信,也要仔細觀察了才能做出論斷。大家都誇讚一個人,都說這個人是好人,我們也不可以輕易相信,應該仔細觀察以後,才能確認。

五、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一個人知足的人,無論擁有多少,他都永遠是富足的。知足的人,沒有貪心,就不會爲了名利而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情,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自然就不會遭受侮辱了。

六、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人生在世,要學會凡事留有餘地,適可而止,不要把事做絕,這樣終身都不會蒙受羞恥。

比如有個成語叫“窮寇莫追”,既然已經打敗他了,他已經跑了,就見好就收,不要再死死追趕了,俗話說“兔子急了也咬人”,你把他往死路上逼,逼急了,回過頭來把你打死了,這不是自討苦喫嗎?

七、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沒有私心、沒有偏見的人,處理起事情來,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心中無我,無所掛礙,無所執着,這樣的人看事情,才能明白透徹。

俗話說“關心則亂”,心中只要有了執着、分別,有了關心在意的人和事情,就不明白了,變得糊塗了,戀愛中的男女、溺愛子女的父母,不都是這樣嗎?

八、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精了才能修養身體,所以叫靜養;心動了,身體也會跟着亂,所以叫動亂。一個人面對誘惑時,很難做到安分守靜,更多的是激動和亢奮,激動和亢奮過後,就是傷心和痛苦。

《易經》講“君子以儉德闢難”。人一奢侈,慾望就來了,爲了滿足慾望,就會不擇手段,德行就很難守住了,德行一丟,災難就會來了。所以君子通過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德行,躲避災難。

九、位尊身危,財多命殆。

凡事都是有利有弊,沒有孰好孰壞,只有孰輕孰重。

大家都想擁有尊貴的地位,卻不知道,地位一高,處境就危險了,因爲很多人會盯着你,會和你爭搶;大家都希望擁有的財富越多越好,卻不知道,財富一多,生命就危險了,因爲很多人爲了得到你的財富,可能會害了你的性命。

十、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這是《太上感應篇》的開篇之語,這兩句話,就道出了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若能悟透,便可成聖成賢,成佛成祖。

人的禍福從哪裏來?其實都是自己感召而來,是自作自受。你修善,就得福;你造惡,又不肯回頭,就招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因爲無論是行善,還是作惡,都和我們的起心動念息息相關,所以禍福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念頭。要想得福避禍,就要斷惡修善,常存正念,除掉身上這些貪嗔癡慢的習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