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了氣動佈局上的優勢之外,殲-31飛機還具有較高的生存力和雷達、紅外隱身能力,配上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航電系統,其整體作戰能力超過美製F-35,未來該機還將派生出艦載機型,可以在航母甲板上彈射起飛和攔阻降落,整體作戰能力更是超越美國航母上的F-35C。實際上,殲-31這一機型在設計之初還算是比較成功的,雖說它的體型和定位與美製的F-35差不多,但由於不像後者那樣片面的追求“大而全”,因此直接選擇難度較小的雙發中推設計,這樣機體的迎風阻力就比F-35小很多,跨音速性能要好得多,同時也不需要對配套發動機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

來源:浩漢防務

近日,沈飛又開始試飛最新版的五代中型戰機03號殲-31,這也是該機型的第三種改進版本原型機。和原先的01、02版本相比,最新版的殲-31去掉了機頭上空速管,同時機體也略有些放大,這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其配套的國產四代中推渦扇-19的推力值要高於原來俄羅斯產的RD-93發動機。

和成飛的五代重型戰機殲-20不同,殲-31採用了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常規氣動佈局設計,配合兩側佈置的S彎形DSI進氣道和內置彈艙,機身表面覆蓋隱身塗料,完全滿足五代機的標準,這也導致了該機在外型上和美製的F-22、F-35很像,甚至讓人產生了“山寨”的誤會。

由於空軍的五代機已經確定裝備殲-20 ,因此也就意味着沈飛已經出局,不過當時的沈飛還是採取自籌資金的方式,研發出了自己的五代機,也就是FC-31這個“私生子”。

作爲一款“私生子”,受到市場定位的限制,FC-31無論在機體尺寸、材料、還是航電系統,以及配套的發動機等方面都相對受到資源和成本的制約,以至於這樣一款雙發隱形戰機在整體性能上和美製的F-35拉不開差距。具體表現在該機型的內置彈艙空間較小,攜彈能力有限,另外一點就是內油較少,而且配的是三代俄製發動機,無論是飛行性能還是作戰半徑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事實上該機原先的定位就是一款專門爲第三世界國家打造的低成本五代戰機。

不過隨着我國海軍對新一代艦載機的需求,殲-31終於有機會“轉正”,這從最近試飛的殲-31尾翼上噴塗的八一標誌就可以看出來。對該機型來說,獲得國內軍方訂單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獲得國產配套的四代高推重比中型渦扇發動機渦扇-19,這型先進中發是殲-31能否成功逆襲的關鍵。

有了軍方這個靠山以後,殲-31項目也不需要再像過去那樣摳門的拼命壓縮成本,有什麼好的技術和材料都可以使勁的往上招呼,這也是今天我們見到的殲-31宛如脫胎換骨一般的主要原因。有了大推力四代發動機的支持,原先困擾着殲-31的內油小、攜彈量少、以及機動性能受限的問題通通得到解決,機頭尺寸的加大也意味着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孔徑也可以適當加大,這樣該機型的戰鬥力就可以獲得質的提升。

實際上,殲-31這一機型在設計之初還算是比較成功的,雖說它的體型和定位與美製的F-35差不多,但由於不像後者那樣片面的追求“大而全”,因此直接選擇難度較小的雙發中推設計,這樣機體的迎風阻力就比F-35小很多,跨音速性能要好得多,同時也不需要對配套發動機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

除了氣動佈局上的優勢之外,殲-31飛機還具有較高的生存力和雷達、紅外隱身能力,配上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先進的航電系統,其整體作戰能力超過美製F-35,未來該機還將派生出艦載機型,可以在航母甲板上彈射起飛和攔阻降落,整體作戰能力更是超越美國航母上的F-35C。

圖片來自網絡 感謝原作者

不過比較尷尬的是,這一機型從2012年10月31日首飛至今還沒有獲得任何一個海外的訂單。之所以會這樣也不奇怪,一方面是該機型本身還不完善,主要還是其自身市場定位的問題。就目前國際市場來說,能夠買得起五代機的國家並不多,而且大多都是美國的盟友,他們自然是不可能購買我們的武器,而那些第三世界的國家既沒有迫切的需求,也沒有那麼多的錢來採購五代機這類昂貴的裝備。

其實小編是比較反對拿國防的現役武器去海外兜售。那些得到我國出口裝備的小國本身國力就弱,受國際政治影響,很容易就會把我們出賣。一旦這些先進的國產裝備落入西方敵國手裏後果不堪設想,爲了那一點小小的利益影響到國防的安全實在是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