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7年豐田量產自己的第一輛混動普銳斯算起,混合動力已經走過了22個年頭。當今天越來越多“親民”的混合動力車型開始遍地開花時,我們發現:技術的誕生與普及縱然有滯後性,但其發展卻從來不會因人的意志而轉移,時間便是最好的催化劑。

曲面積分 圖/來源網絡

什麼是技術?

在過去異想天開

在今天勉爲其難

在未來習以爲常

槍聲響起

火車依舊滾滾向前

用姜文的話來說

“別急

讓子彈飛一會兒”

混動:從陽春到下里巴人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一千多年前的杜甫不知不覺的經歷了一個雨夜,潤物細無聲的雨水讓人清醒的意識到,原來很多事情的發展都有其各自的自然規律,而且往往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裏並沒有明顯的“分隔符”,這個過程是如此自然、低調、無聲無息。

像極了混動技術在汽車市場上的滲透。

舉個例子,比如最近剛剛上市熱度頗高的廣汽本田皓影。

在官方指導價格公佈出來的時候,我們突然發現,其常規動力版本的售價區間爲16.98萬-23.28萬,而混動版本的售價區間爲20.98萬-23.98萬,在各自高配車型的“區間”裏,混動版本與常規版本的價格居然並沒有拉出太遠的距離。

換句話來說,混動什麼時候變得這麼“便宜”了?

1997年,豐田第一代搭載油電混動技術的普銳斯上市了,創新的思維模式讓豐田成爲此領域的突出代表,經歷四代升級的THS系統也被看作豐田在新能源領域的核心機密。而後數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有“同行”殺入這片藍海,不過日系混合動力技術始終憑藉着深厚的積累與突破享有着重要的話語權。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混合動力似乎並不怎麼“接地氣”,就技術而言它肯定是更先進的,但與此同時相較於常規動力,它的硬件(電機、變速箱等)、軟件(傳感器、控制系統)也更加繁冗,成本自然也更高,對於消費者而言,自然心存芥蒂。

從陽春下里巴人,看似自降身價的混合動力經歷了什麼?

技術從出現到普及,需要時間

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

從“高貴”到“通俗”,混合動力技術快速“開進尋常百姓家”的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技術更迭所帶來的成本降低;第二,消費者觀念的轉變。

首先我們來“成本的降低”。一個行業競爭越激烈、彼此的對手越多,那麼這個行業就越繁榮,也就越容易實現技術的快速突破,爲了便於闡述,我們僅僅以日系混動技術爲代表進行討論。

首先是豐田,作爲第一個喫螃蟹的人,其在推出第一輛混動版普銳斯後並未停止探索的腳步,此後豐田的混動系統叫做THS(Toyota Hybrid System經過不斷的迭代,無論是穩定性還是成本都得到了大幅下降。

再看本田,一向擅長製造“黑科技”的它當然也沒有掉鏈子,其甚至開發出了單電機混動系統i-DCD(日版飛度)、雙電機混動系統I-MMOD(雅閣等)、三電機混動系統SH-AWD(謳歌NSX)等更加豐富的產品線。

至於日產,其也在2016年12月發佈了自己NOTE e-POWER系統。雖然入局稍晚,但“態度”卻是十分誠懇。

當然,所列舉出的只是日系品牌在混動技術上很小的一個方面,需要說明的是,正是由於這些“頭部企業”的堅持與競爭,才使得混合動力變得越來越完善、成熟、親民。

另一方面,消費者對混合動力技術的態度也隨着混合動力的成熟而發生了轉變。在混動技術出現的“初期”,其高昂的售價與並稱不上絕對高效的表現讓人充滿了顧慮,但在2019年的今天,當皓影混動版的價格已經與傳統動力的價格相差無幾,但油耗與動力表現又高出一個“階級”之後,消費者的選擇,很難不發生改變。

科技的進步也好,消費者觀念的轉變也罷,技術從出現到普及,必然要經歷一段“沉默”的時光,但在此之後,該來的,終究還是會來。

混動將越來越流行

可以預見的是,混合動力將會越來越流行。一方面是技術進步,另一方面源於“頭部企業”對混動技術推廣的堅持。

以豐田爲例,2019年4月3日下午,豐田汽車在名古屋總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作爲電動車普及措施的一環,無償提供豐田持有的關於電機、電控(PCU)、系統控制等車輛電動化技術的專利使用權(包含申請中的項目)。

其實早在2015年1月,豐田就曾宣佈開放氫燃料電池技術專利使用權,開放的專利數量爲5680項,其中包括了豐田氫燃料電池車型Mirari的1970項技術。而新的專利開放,範圍更廣——據豐田介紹“這些技術廣泛應用於油電混合動力(HEV)、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純電動(EV)以及燃料電池(FCEV)等多種形式的電動車開發。”

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沒有搭載混動技術的車型是消費者不敢想象也無法接受的一件事情。

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成功了,當時的羅伯特·愛德華茲被稱爲惡魔,因爲它干預了數千年來人類自然繁衍的一個規律;2010年,當年的試管嬰兒變成了人父人母,諾貝爾獎的背後,羅伯特·愛德華茲由惡魔變成了送子觀音。

技術,是需要時間的沉澱去驗證的。

同樣,在汽車領域,當今天越來越多“親民”的混合動力車型開始遍地開花時,我們發現:技術的誕生與普及縱然有滯後性,但其發展從來不會因人的意志而轉移。相信隨着技術進一步成熟,未來的人們甚至會驚歎今天傳統燃油汽車曾經居然這麼長時間的存在過。

畢竟,趨勢不可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