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個人首要是並且確實是活在自身的皮囊裏,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因此,我們現實和個人的狀況,對於我們的幸福的重要性百倍於別人對我們隨心所欲的看法。可是人總是會對他人產生期望,對愛的人更是如此。

對於這本書早有耳聞,早早收藏在書單裏,卻一直沒有對它下手。

一是怕它晦澀難懂,二是怕自己無法堅持把它看完,三是怕看完後更加悲觀。

可是因緣巧合之下,哥哥寄了這本書給我,自然欣喜。於是洗手焚香,盤地而坐(手是洗了,其它的就是開玩笑了)地讀起來。

​這一讀,卻是停不下來。很多人說,人在低谷時千萬不能看叔本華。因爲這個眼神凌厲、落落寡合的哲學家,總是孤僻地講着他的哲學。

他的哲學總是關於孤獨、關於個人。

但人活在世,不就是在追求自我的過程嗎?

保羅·高更最後那幅《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不就是對自我的反問嗎?

但是叔本華的某些觀點太過偏激,太過極端。這樣的哲學便會導致不瘋魔,不成活。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這是世人對他哲學的評價。

摒棄某些極端的觀點,總體來說,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幸福生活的書籍。

我企圖從這本書裏找到什麼,卻從中驗證了我的經歷。

叔本華的哲學觀點:

“因爲人的內心快樂抑或內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覺、意願和思想的結果。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對人的幸福都只是間接地發揮影響。”

幸福確實只是一種感覺。打個比方來說,錢只是一個物品。沒有實際含義,但是用錢買東西得到的滿足感才能論述成幸福。

“處在同一環境中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這是因爲一個人知識與他自己的想法、感覺、意欲活動直接相關。”

筆者無比認同這一句話,每個人都是一個世界,你永遠無法看穿他人的想法,即使身處在同一空間,思想卻全然不同。或許能夠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終究不是自己。

“我們感到不滿足的根源,就在於我們不斷試圖推高我們的期望。但同時,其它妨礙我們達成期望的因素卻保持不變。”

痛苦來源於期望太高,如果對他人不抱期待,痛苦就會減少。這是觀點上的遞等式,亦是數學上的反證可得。可是人總是會對他人產生期望,對愛的人更是如此。

這就是痛苦的來源。

“每一個人首要是並且確實是活在自身的皮囊裏,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因此,我們現實和個人的狀況,對於我們的幸福的重要性百倍於別人對我們隨心所欲的看法。”

我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可是別人的看法大多片面,他們只是觀者,卻要對別人的人生指指點點。在這種指指點點中,我們喪失了幸福的能力。

可是別人的看法真的那麼重要嗎?我們究竟是爲他人而活着嗎?

“在最和諧的人們之間也會產生不協調之處,作出所需的調節以消除這一阻礙,並且引入某種共同一致的溫度,是最高度修養的成就。”

最先讓步的人不是因爲他害怕,而是因爲他珍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