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个人首要是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因此,我们现实和个人的状况,对于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百倍于别人对我们随心所欲的看法。可是人总是会对他人产生期望,对爱的人更是如此。

对于这本书早有耳闻,早早收藏在书单里,却一直没有对它下手。

一是怕它晦涩难懂,二是怕自己无法坚持把它看完,三是怕看完后更加悲观。

可是因缘巧合之下,哥哥寄了这本书给我,自然欣喜。于是洗手焚香,盘地而坐(手是洗了,其它的就是开玩笑了)地读起来。

​这一读,却是停不下来。很多人说,人在低谷时千万不能看叔本华。因为这个眼神凌厉、落落寡合的哲学家,总是孤僻地讲着他的哲学。

他的哲学总是关于孤独、关于个人。

但人活在世,不就是在追求自我的过程吗?

保罗·高更最后那幅《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不就是对自我的反问吗?

但是叔本华的某些观点太过偏激,太过极端。这样的哲学便会导致不疯魔,不成活。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这是世人对他哲学的评价。

摒弃某些极端的观点,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幸福生活的书籍。

我企图从这本书里找到什么,却从中验证了我的经历。

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就是人的感觉、意愿和思想的结果。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

幸福确实只是一种感觉。打个比方来说,钱只是一个物品。没有实际含义,但是用钱买东西得到的满足感才能论述成幸福。

“处在同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这是因为一个人知识与他自己的想法、感觉、意欲活动直接相关。”

笔者无比认同这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你永远无法看穿他人的想法,即使身处在同一空间,思想却全然不同。或许能够在他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但终究不是自己。

“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推高我们的期望。但同时,其它妨碍我们达成期望的因素却保持不变。”

痛苦来源于期望太高,如果对他人不抱期待,痛苦就会减少。这是观点上的递等式,亦是数学上的反证可得。可是人总是会对他人产生期望,对爱的人更是如此。

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每一个人首要是并且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因此,我们现实和个人的状况,对于我们的幸福的重要性百倍于别人对我们随心所欲的看法。”

我们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可是别人的看法大多片面,他们只是观者,却要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在这种指指点点中,我们丧失了幸福的能力。

可是别人的看法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究竟是为他人而活着吗?

“在最和谐的人们之间也会产生不协调之处,作出所需的调节以消除这一阻碍,并且引入某种共同一致的温度,是最高度修养的成就。”

最先让步的人不是因为他害怕,而是因为他珍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