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哲学,许多人会觉得,她距离自己十万八千里,哦,哲学吗?不懂,不懂!太玄了。

我也不懂“哲学”,这并不是一句谦虚的话,如果把哲学当作一门学问的话。我没有读过真正的哲学原著,譬如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或者尼采的。我只从各种通俗读物中读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一般都很浅显而励志,这些显然不能代表他们高深的学术造诣。就如我仅会欣赏《致爱丽丝》,不能因此说懂得了贝多芬。

今天聊哲学,我只能说得很粗线条,所以,保证大家都看得懂。

有一个关于哲学的笑话,门口保安都是哲学家,因为他们时常问别人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些问题问得很哲学。

在具体的场景中,这三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可一旦把具体的场景拆走,我们还能很容易地准确回答出来吗?譬如“我是谁?”——我叫XXX,可这个名字就代表了我吗?

这些难以作出准确回答的问题,便是哲学的诱饵,引导我们开启理性理考。

哲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是脱离我们而独立存在的玄妙学问。

只是,哲学有别于具体的学问,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而是从更宏大、更本质的层面,究问一些大问题,并作出一些解释,因此,哲学又被称作形而上学。

哲学与科学有相似之处,都是挖掘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事实上,哲学与科学经常研究同样的问题。一般而言,先哲学,后科学。古希腊的泰勒斯,被誉为“哲学之父”,是第一位哲学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一切生于水还于水,大地漂浮于水上。然后,过了数千年,科学上研究出了物质的组成元素。

大自然究竟是什么——这便是哲学诞生伊始的第一个议题。围绕这个问题,哲学上曾经探讨了很久很久,形成了一些理论,说大自然在本质上是水,是空气,是火的,都有。这被称作“自然哲学”。

哲学的第二个议题,转向人自身,即由外而内。

对第二个问题的哲学探讨,滥觞于另一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研究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等等人类的伦理问题。后人称之为“伦理哲学”

通过这次转向,哲学成为了人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为人认识自己,发挥了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

苏格拉底哲学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与孔子有一些相似之处,两人所处的时期比较接近,两人都是只言传,不著述,理论成果均由弟子们整理留存。

哲学不如科学严谨,有些理论简直惹人啼笑皆非。比如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行为诱因归于性,认为一切皆与性有关,性是人的行为的背后主谋。他写了一本书,叫《梦的解析》。

但是,弗洛伊德并未因其过于离奇乃至荒诞的理论,而减损在哲学史中的影响和地位。这是哲学和科学的不同之处,科学上正确和错误泾渭分明,两种相反的结论,其中一种正确,另一种必然错误;而哲学上百花齐放,各种学说,哪怕是针锋相对,都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之间并不排斥。

所以,学习或者看待哲学,首先应摈弃对与错的判断标准。哲学的最大魅力,可能不在于发掘了所谓终极真理,却在于天马行空的思考过程。真正的哲学家都有些天马行空的特质。

哲学除了与科学有重合之处,还与宗教有重合的地方。哲学着眼于解释世界和人的本质,宗教也是。哲学派别和宗教,都有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可以是理解世界的方法论,也可以成为精神的皈依。

我们也不要以对错去看待宗教。有一个故事,能够说明宗教的意义。

一名僧人路过一幢屋子,看到屋子熠熠生辉,透露着一股精气神,僧人好奇,走了进去,看到老太太正在念经,念得十分虔诚,僧人仔细一听,听出老太太念错了,老太太有些不相信,说自己几十年都是这么念的,僧人也是出于好意,努力地说服老太太改正,老太太听从了僧人的意见。可是,僧人走出去之后,突然发现这幢屋子变得黯淡无光,毫无生气。僧人后悔了,不应该给老太太指正。

再说说我国的哲学,似乎哲学上西方发达,而我们较为落后。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几乎都是西方人。

其实,我国的哲学也源远流长,老子便是大哲学家。老子也探讨世界的本质,老子比西哲聪明,他没有具体指出那个本质是什么,而是引导到一个混沌的概念上,这就是道。老子不仅没有具体阐释道是什么,还强调“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五千言”,是辩证法。他以辩证法推导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充满智慧之光,至今值得学习。

明朝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我认为是对人性的深刻见解。

相比入世的儒学,空玄的哲学,始终未成为主流之学。

所以,哲学是什么?

它是抬头看天空时所想的那些问题;是对本质问题的刨根究底;是表象里面的深层逻辑……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这个词(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爱因斯坦也推崇哲学,他说,哲学显然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我说,哲学犹如一双眼睛,凝视着最深邃之地。

有一句经典的话: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便是一种哲学的姿态。思索深邃的问题——这是哲学永远的任务。哲学探向一切未知。

哲学离不开好奇,没有强烈的好奇,哲学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相关文章